第82章 暗流(1/2)
韩副省长视察的肯定与期许,如同在清源示范区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尚未平复,水下的暗流却已开始悄然涌动。正式的批示和省级层面的具体支持政策尚在流程之中,但其带来的预期,已经提前开始影响各方面的行为和心态。
区域协同发展局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首批重点协同项目的协议谈判进入关键阶段,三个区派出的代表在会议室里就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知识产权归属等核心条款进行着寸土必争的磋商。江辰作为局长,需要把握大方向,必要时出面协调僵局。
然而,他逐渐察觉到一丝异样。在讨论一个涉及天湖区某高校科研团队与江港区一家新材料企业共建“中试基地”的项目时,谈判卡在了一个看似技术性的环节上:天湖方面坚持中试成功后,若进行产业化转移,必须优先考虑天湖区的工业园区,并对转移后的产值税收分成提出较高要求;江港方面则主张,既然中试基地落在江港,利用了江港的政策和土地资源,产业化落地应有优先权,即使最终转移,江港也应享有更大比例的收益。
这个矛盾本质上是“飞地经济”利益分配的核心问题,本在意料之中。但让江辰注意的是,局内负责具体跟进这个项目的副局长周强,在协调时的态度有些微妙。他在转述天湖区的要求时,措辞格外强调其合理性,如“保护创新源头积极性”、“尊重高校意愿”;而在传达江港区的立场时,则更多强调“要考虑现实可行性”、“避免要价过高影响合作”。虽然周强的表述始终在工作层面,也看似客观,但那种细微的倾向性,还是被江辰敏锐地捕捉到了。
这似乎印证了张主任之前的提醒。周强丰富的基层经验是天湖区的背景带来的,而这种背景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他的判断。
江辰没有当场点破,而是在一次局内小结会后,看似随意地与周强交流。
“周局,天湖和江港那个中试基地项目,分歧不小。你觉得突破口可能在哪里?”
周强叹了口气,语气颇为推心置腹:“江局,天湖那边有他们的道理,高校和人才是他们最大的优势,想留住产业化成果也情有可原。江港嘛,心情可以理解,但有时候也得现实点,毕竟技术和市场渠道掌握在人家手里。我看,可能还是要江港这边适当让步,先把项目搞起来再说,毕竟有了成果才有分配的可能。”
这番话,听起来是从大局出发,劝江港务实,但内核还是偏向于维护天湖的利益。
江辰点点头,没有反驳,而是引导道:“有道理。不过,示范区的核心是‘协同共赢’,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我们作为协调方,还是要尽量引导双方找到一个更平衡、更能激励双方持续投入的方案。比如,是否可以设计一个与产业化落地后实际效益挂钩的、浮动的分配机制?而不仅仅是在事前划定一个固定的比例?”
周强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江局思路开阔,这个方向我们可以再研究。”但江辰能看出,他并未完全认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