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细则博弈(1/2)
“动态贡献分配”模型的原则性通过,如同在僵持的冰面上凿开了一个缺口。然而,缺口之下,是更为湍急和复杂的暗流——将原则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这一步,考验的不仅是智慧,更是耐心、韧性以及对各方利益诉求的精准把握。
协调会后,天湖区和经开区的联合工作组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技术细节磋商中。江辰并未置身事外,他让筹备组政策研究专班的一名骨干列席双方的讨论,既是为了及时掌握进展、提供政策指导,也是为了在必要时进行协调。
果然,争论从宏观原则迅速下沉到极其具体的指标设定。
首先卡壳的是“初始投入贡献”的量化。天湖区坚持其提供的基础技术(一组关于智能控制算法的专利)应由第三方机构进行高估值,认为这是项目的“灵魂”。经开区则反驳,专利的价值最终需由市场检验,在未产生收益前应谨慎评估,更强调其投入的真金白银(土地、厂房、设备预算)才是项目启动的“硬保障”。双方在估值方法、折算比例上争执不下。
接着,“持续运营贡献”的评估指标更是成了角力场。天湖区提出要将其后续可能提供的“技术咨询时长”、“专家支持次数”甚至“联合发表论文数量”都纳入评估体系。经开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应更关注“产能利用率”、“良品率”、“成本降低幅度”等硬核运营指标。对于“协同增值贡献”,双方都认同其重要性,但如何界定“协同带来的额外订单”、如何量化“产业链集聚效应”,又成了模糊地带,难以达成共识。
讨论经常陷入僵局,甚至一度不欢而散。列席的筹备组人员将情况如实汇报给江辰。
江辰意识到,完全依靠双方自行协商,效率太低,且容易因立场问题陷入死循环。他必须更深入地介入,引导他们跳出区划本位,从项目整体成功和示范区品牌价值的角度思考问题。
他再次召集李局长和王主任开了一个小范围推进会。
“李局,王主,我理解双方都希望最大化保障自身利益。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个项目不仅是天湖和经开的项目,更是示范区的首个标杆性协同项目。”江辰开门见山,语气平和却带着分量,“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更多协同项目能否顺利推进,也关系到国家层面对我们清源示范区的评价。如果我们在细节上纠缠过久,贻误了时机,甚至导致项目流产,对谁都不是好事。”
他拿出筹备组根据双方争议焦点整理的一份建议方案:
“关于初始投入估值,我们建议可以先设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保守估值作为基础分配权重,同时约定,在项目实现稳定盈利后(比如第三年),再委托权威机构进行一次正式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前三年的累积收益进行一次性结算调整。这既保障了项目启动,也体现了对技术价值的长期尊重。”
“关于运营贡献指标,建议分为‘基础保障指标’和‘卓越绩效指标’。基础指标与工厂基本运营挂钩(如产能、良品率),达标即可获得基础权重;卓越指标则与技术创新、市场拓展、成本控制优化等挂钩,完成才有额外加分。这样既肯定了运营的基本功,也鼓励追求卓越。”
“至于协同增值,初期可能难以精确量化,可以先建立案例申报和认定机制。由联合工作组提出,报管委会一个由专家、相关部门组成的评估小组认定,认定的协同增值收益,分配时给予更高权重,以此激励双方主动创造协同价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