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小城温暖的记忆(中)(1/2)
然而,危险却悄然降临。由于江水湍急,就像一条愤怒的巨龙,奔腾呼啸,水花四溅。我一个不小心,脚下一滑,身体瞬间失去了平衡,朝着江水边缘滑去。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底的深渊,恐惧瞬间笼罩了我的心头,耳边只听到江水的咆哮声,眼前一片模糊。
幸亏二哥眼疾手快,他像一道闪电,迅速地伸出手,一把将我拉了回来。我瘫坐在地上,心还在不停地狂跳,冷汗湿透了衣衫,仿佛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心中充满了后怕和对二哥的感激。
此事本来是我们兄弟们之间的秘密,我们打算永远把它埋藏在心底。谁曾想,当晚回到家,迎接我们的却是一场严厉的惩罚。我们不但被罚站,还被父亲用竹条狠狠地抽了一顿。疼痛顺着皮肤蔓延到全身,每一下抽打都让我疼得龇牙咧嘴,但更让我们困惑的是,父母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
就在我们满心疑惑的时候,父亲道出了实情。原来,我的残疾特征太过明显,父亲的一位同事在江边认出了我,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那一刻,我们才恍然大悟,心中既感到羞愧,又对父亲的细心和关爱有了更深的理解。父亲的严厉惩罚,饱含着他对我们深深的担忧和关爱,我们明白,他是害怕我们再遇到这样的危险。
终于,小学毕业了。我紧紧攥着那张小学毕业证书,仿佛攥住了整个童年的回忆,脚步匆匆却又带着几分忐忑地回到了家里。毕业证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我六年的学习时光,那些欢笑与泪水,那些成长与收获,都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
恰在这时,命运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希望之门——一家军医来到安庆,开展小儿麻痹后遗症羊肠线埋血位康复疗法。
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眼中瞬间绽放出光芒,那光芒里满是期待与欣喜,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如获至宝一般。
回家后,她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决定带我去做手术。母亲的眼神坚定而又温柔,她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仿佛在给我力量,让我感受到了她对我满满的爱和对未来的期望。我知道,这或许是改变我命运的一次机会,心中既充满了期待,又有一丝紧张,但我相信,在母亲的陪伴下,我一定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
所谓的埋线,可不是真的在人体里埋进去一根普通的“线”。它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医生会把一小段“可吸收、可软化、可液化”的生物材料,小心翼翼地放进穴位深处来治疗疾病。这个线并不会露出体表,而是在皮肤表面切开一个极其微小的口子,然后将线埋进去。由于伤口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埋线后除了患处会有一点轻微的胀感外,根本不会影响日常活动。
这种方式,起源于50、60年代。据说,它最早应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小儿麻痹症是一种极为棘手的神经损害性疾病,针灸治疗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这个病需要成年累月、不间断地治疗。天天扎针灸,对患者来说,身体上要承受反复的刺痛;对医生而言,也是一项繁重且耗时的任务。后来,那些“聪明的医生”突发奇想,把可以自然吸收的医用缝合线,也就是羊肠线,放置入穴位。这就像在身体里放置了一根不需取出的针灸针,这根“针”可以持续不断地刺激穴位。病人只需每隔一个月到医院埋线一次,疗效近似于每日针灸,大大减轻了患者和医生的负担。
由于穴位埋线非常方便,其治疗的病种很快就像滚雪球一样扩大。像哮喘、慢性胃炎、癫痫、腰腿痛等疾病,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治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