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锦堂春深权臣之妻她又谋又飒 > 第277章 星野初拓,格物测天

第277章 星野初拓,格物测天(1/2)

目录

朝堂上关于国子监讲席的激烈争论,最终在皇帝的沉默与“容朕细思”中暂告段落。没有明确的胜负,但这短暂的平静,对承烨和格物轩而言,已是难得的喘息之机。承烨深知,在根本性的观念之争难有突破时,唯有拿出更多、更扎实的成果,才能让质疑之声逐渐失去立足之地。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片浩瀚的星空,以及星空之下,与帝国命脉息息相关的江河湖海。漕运新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水情的预判。然而,无论是钦天监的星辰推演,还是地方上报的雨水文书,都存在着滞后与模糊的弊端。承烨渴望一种更及时、更精确掌握天地信息的手段。

这一次,他不再仅仅满足于查阅故纸堆或进行小范围试验。他将目标锁定在了钦天监本身——这个帝国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最高机构,其本身就蕴藏着海量的观测数据和一套相对成熟的观测体系,只是其应用范围过于狭窄。

通过傅先生的斡旋,承烨以“学习历法、增广见闻”为由,获准更深入地接触钦天监的事务,甚至允许他在何博士的陪同下,观摩并使用部分非核心的观测仪器。何博士经过前次的接触,对这位好学而敏锐的太子已颇为佩服,引导起来也更为尽心。

格物轩的研究重点,也随之悄然调整。赵铭带领几人,开始系统学习钦天监的观测记录规范,试图理解其背后的数理逻辑。李桐和张允则对那些结构精巧的浑天仪、简仪、仰仪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不再满足于了解其使用方法,而是开始探究其设计原理、刻度精度以及可能的改进空间。

“殿下,您看这简仪,”李桐指着那台用于测量天体坐标的古老仪器,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其环圈刻度虽精,然读数仍依赖人眼估测,难免误差。若能仿照海外传入的‘比例规’之理,加装游标细尺,或可大幅提升读数精度!”

张允也补充道:“还有这测影之表,每日需人定时记录,若遇阴雨则数据缺失。若能设计一种可自动记录影长变化的器具,岂不美哉?”

这些想法,已触及了仪器改良的层面,远比单纯使用更为深入。承烨对此大为鼓励,但他也提醒道:“钦天监规制严谨,仪器改动非同小可。尔等可先绘制图样,演算其理,待时机成熟,再与何博士等前辈商议。”

与此同时,承烨向何博士提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构想。

“何博士,钦天监观测天象,可知星辰运行之‘常’。然地上之雨水丰沛、江河涨落,亦有其‘常’与‘变’。孤思之,若能于帝国主要江河之关键节点,设立观测点,系统记录水位、流速、含沙量等数据,并建立一套快速传递之法,使之能如边关烽燧般,将水情变化及时报至中枢。再结合天象、气候记录,或可逐步摸清各水系之脾性,未来不仅可用于漕运预警,于防洪、灌溉,亦大有裨益。此非‘格物’之延伸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