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风的轨迹(2/2)
傍晚,他们坐在火山湖边,看着夕阳将云彩染成火焰的颜色。一阵风吹过,湖面泛起涟漪,岸边的芦苇荡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在诉说风的故事。艾米莉亚指着远处的风力发电机:“我们设计的叶片角度,完全模仿了当地黑桫椤的羽状复叶,既能高效发电,又不会干扰鸟类的飞行轨迹。”
“这才是与风共处的智慧,”林栋说,“不是对抗它的力量,是借用它的规律;不是改变它的轨迹,是顺应它的方向。基因技术也该如此,在自然的‘风向’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试图逆风而行。”
离开新西兰前,李雯在“风之祭坛”旁种下了一株来自中国的银杏幼苗。长老用毛利语在树皮上刻了一个风的符号:“风会带着它的气息去远方,告诉其他生命,这里有新的朋友,却没有入侵者。”
飞机飞离北岛时,李雯从舷窗往下看,绿色的草原像一块巨大的绒毯,风在上面画出流动的波纹,蒲公英的绒毛在空中闪烁,像无数个微小的生命信使。那些被风带走的种子,此刻或许正落在某片适合它们的土壤里,准备开始新的生长。
她想起父亲笔记里的一句话:“最理想的技术状态,是像风一样无形,既推动生命的流动,又不留下强制的痕迹。”李雯此刻终于懂得,他们守护的,正是这份让基因像风一样自然流动的权利——流动不是无序的泛滥,是遵循规律的循环;传播不是霸道的侵占,是相互尊重的共享。
云层在机翼下流动,像一片无边的风之海洋,托举着飞机,也托举着那些关于平衡、关于尊重、关于顺应自然的信念,向着更辽阔的天地飞去。而风的轨迹,早已在每个生命的基因里,刻下了最和谐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