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天命人的仙路 > 第32章 四重入门

第32章 四重入门(1/2)

目录

深秋的清河镇笼罩在薄雾之中,林邑川蹲在自家后院树下,手中握着一块粗糙的榆木疙瘩。

自从开始学家传的“神雕极”秘技,他的目光便再也无法从那些木料上移开。

每天放学回家,他都要翻出父亲留下的旧书,一页页地看,一遍遍地记。

那本泛黄的册子仿佛藏着某种魔力,让他一次次沉浸其中。

树皮上交错的纹路在他眼中仿佛都成了未完成的画卷,等待着刻刀赋予它们生命。

此刻他的掌心还留着昨日炼体时被石锁磨出的血痂,微微发疼,却更激起他对力量与技艺的渴望。

树的枯枝在头顶摇晃,几片枯叶落在榆木上,像是在为他即将开始的雕刻之路添上自然的印记。

“雕形”作为神雕极的第一层境界,看似简单,实则极考验基本功。

林邑川翻开泛黄的秘籍,上面用朱砂标注着:“雕形者,需观万物于微,察其骨,摹其神,方得形神兼备。”

他摩挲着书页上栩栩如生的雕刻图谱,暗自发誓定要将这入门之技练到极致。

每天寅时三刻,当更夫的梆子声还在街巷回荡,他已裹着粗布棉袄来到后院。

深秋的清晨寒气刺骨,石板地上结着薄霜,他却浑然不觉,借着朦胧月光,开始用刻刀在木料上练习最基础的直线切割。

刀刃与木料摩擦发出的沙沙声,在寂静的小院里格外清晰,伴随着他均匀的呼吸,仿佛是一首独特的晨曲。

他知道,真正的雕刻不是靠技巧堆砌,而是对形态、结构、动态的深刻理解。

学堂里,林邑川也抓住一切机会练习。

夫子在讲台上讲解《诗经》时,他就在草稿纸边缘画着各种动物的形态;

课间休息时,他会用树枝在地上反复勾勒线条。

同桌赵小虎对此十分好奇:“邑川,你天天画这些干啥?”

林邑川笑着展示自己的新作品——一只用木炭画在纸上的小松鼠,蓬松的尾巴仿佛在随风摆动。“我在练雕刻,等练好了,就能把它们变成真的!”

他眼中闪烁的光芒,让赵小虎也忍不住开始期待。

有时,夫子发现他走神,会敲敲他的书桌,但看到他本子上精妙的画作,也只是无奈地摇摇头,默许了他的专注。

某日午后,林邑川坐在窗前,对着一截废弃的槐木雕刻飞鸟。

他尝试复现书中记载的“展翅欲飞”的姿态,可无论如何调整角度,总觉得少了点灵性。

他皱眉思索良久,忽然想起昨天路过河边,看到一只白鹭掠过水面,翅膀轻拍,尾羽微扬,那种瞬间的动态感令人心驰神往。

他闭上眼,脑海中重现那只白鹭的动作轨迹,再睁开眼时,手中的刻刀已然有了方向。

一刀落下,羽毛的弧度不再死板,而是带着一种自然的流动感。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真正的“雕形”,不只是模仿外形,更是捕捉生命的律动。

他放下刻刀,望着自己完成的作品,心中第一次升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

为了更好地掌握雕刻技巧,林邑川开始观察生活中的一切。

他会蹲在屋檐下,一看就是半天,只为了看清燕子筑巢时的每一个动作;

会跟着村里的牧羊人,记录羊群奔跑时的姿态;

甚至在雨后,盯着地上的蚯蚓,研究它们蠕动时身体的变化。

这些观察都被他详细地记录在小本子上,成为雕刻时的珍贵素材。

他还特意准备了一个小木箱,用来收集不同形状的树叶、石子,以及偶然捡到的动物羽毛,试图从这些自然之物中汲取灵感。

同时,他的炼体修炼也从未懈怠,每天早晨和晚饭后都要修炼一个时辰。

随着练习的深入,林邑川的雕刻技艺有了明显的进步。

他雕刻的小动物开始有了真气,仿佛下一秒就会活过来。

有一次,他将一只雕刻好的木蝉放在窗台上,竟引来了几只真蝉在旁边鸣叫,这让他兴奋不已。

但他知道,想要达到雕形的真正境界,必须将炼体境中修炼的真气融入其中。

于是,他开始尝试在雕刻时运转真气,这比他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往往是真气刚注入,木料就因为承受不住而裂开。

他的手掌被刻刀磨出了血泡,胳膊也因为过度用力而酸痛不已,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夜晚,母亲会用温热的毛巾为他敷手,心疼地劝他休息,他却总是笑着说:“娘,再坚持坚持,我一定能成功。”

在失败了无数次后,林邑川终于找到了诀窍 —— 真气要像溪水般缓缓流淌,不能过于急切。

当第一只能够微微颤动翅膀的木鸟诞生时,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那只木鸟虽然只能动几下,但对他来说却是巨大的突破。

他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学堂的同学们,大家都围过来争相观看,赞叹声此起彼伏。

夫子也笑着说:“邑川,你这技艺,将来必成大器!”

放学后,同学们会跟着他来到小院,看他继续雕刻,叽叽喳喳地提出各种新奇的想法,为他的创作增添不少乐趣。

此时他的炼体也悄然发生变化,感觉骨骼有光芒射出,这是迈向炼骨境的征兆。

然而,林邑川并没有满足于此。

他知道,雕形的真正圆满,是要让雕刻品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于是,他开始挑战更复杂的作品。

他尝试雕刻人物,从镇上的百姓到书中的圣贤,每一个都力求还原其神态。

为了雕刻出孔夫子讲学的场景,他查阅了大量的典籍,甚至跑到邻镇的文庙去观察孔夫子像的细节。

与此同时,他的炼骨修炼也进入关键阶段,每天除了常规的拉伸训练,还会用特殊的草药浸泡身体,以增强骨骼的韧性。

母亲按照他的要求,四处寻找草药,有时为了一种稀有的药材,要走上十几里山路。

在浸泡草药浴时,林邑川会一边感受药力渗入肌肤,一边在脑海中构思新的雕刻作品,让修炼与创作相互交融。

在这个过程中,林邑川也遇到了新的困难。

人物雕刻不仅要求外形准确,更要刻画出神韵。

他常常因为无法表现出人物的气质而苦恼,有时甚至会将整个作品毁掉重新开始。

有一次,他精心雕刻的老者像,怎么看都缺少一种历经沧桑的感觉,一气之下,他拿起刻刀准备毁掉,却在最后一刻停住了手。

他将作品放在案头,每天都会看上许久,试图找出问题所在。

经过几天的观察和思考,他终于发现是眼神的刻画不够到位。

重新修改后,老者的眼神仿佛有了灵魂,仿佛能透过木雕与他对话。

但他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当他完成的 “孔子讲学图” 摆在众人面前时,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圣人的智慧与威严。

而他的身体也在悄然变化,一次意外中,他不慎从树上跌落,却只是微微擦伤,这让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骨骼已经比之前坚韧许多,距离炼骨境入门只有一步之遥。

随着雕形境界的不断提升,林邑川开始感受到体内真气的变化。

他发现,当雕刻时全神贯注,真气的运转会更加顺畅,这也让他的炼体修为有了进步。

这种技艺与修为相辅相成的奇妙感觉,让他对未来的修炼充满了期待。

在达到雕形圆满后,林邑川开始向第二层 “注气” 境界进发。

秘籍上记载:“注气者,以气赋形,以神御力,使死物具生趣。”

这意味着他不仅要让雕刻品动起来,还要赋予它们生命的气息。

此时他的炼骨修炼也进入正轨,每天清晨都会在露水未干的草地上,按照秘籍所示,进行特殊的拉伸动作,配合饮用由龙骨、虎骨等药材熬制的药汤。

药汤的味道苦涩难咽,但他总是一饮而尽,然后在草地上开始拉伸。

他的动作从最初的生涩逐渐变得流畅,每一次拉伸都能清晰地感受到骨骼的慢慢坚韧,仿佛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

为了理解 “气” 的运用,林邑川开始研究道家的典籍,学习如何感知和引导体内的真气。

他每天清晨都会在后院练习吐纳,感受天地间的灵气;夜晚则在月下静坐,体悟自身真气的流动。

这些练习看似与雕刻无关,却让他对真气的掌控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一个月圆之夜,他坐在后院树下冥想,突然感觉到一股清凉的气息从头顶灌入,顺着经脉流向四肢百骸。

他惊喜地发现,自己对真气的感知变得更加敏锐,这为他在雕刻中注入气息提供了新的可能。

他会对着铜镜观察自己的身体,看着身体线条的变化,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