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凤鸣重生:胜天半子 > 第96章 将计就计

第96章 将计就计(1/2)

目录

2073年初夏的A国加州,正午的阳光如熔化的赤金,泼洒在中部平原的土地上。空气里弥漫着干燥的热浪,连风掠过都带着灼人的温度,唯有那片曾经承载着“绿色能源梦”的“加州光伏产业园”,此刻像一块被遗弃的锈铁,在烈日下泛着萧瑟的冷光。未完工的光伏支架歪歪扭扭地插在干裂的土层中,金属表面爬满了红褐色的锈迹,仿佛是岁月刻下的伤痕;松动的光伏组件在风中摇晃,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那声音不似机械的摩擦,反倒像一声又一声无奈的叹息,诉说着项目烂尾三年的悲凉。

产业园周边的农田更是一片死寂。本该翠绿的玉米苗早已枯黄,纤细的茎秆耷拉着脑袋,仿佛连最后一丝生命力都被烈日抽干;土地裂开了一道道狰狞的缝隙,最深的地方足以塞进成年人的手指,像是大地因缺水而痛苦呻吟。当地农户约翰蹲在田埂上,粗糙的手掌里攥着一把干枯的麦苗,麦叶一捏就碎成了粉末。他望着眼前荒芜的景象,眉头拧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疙瘩,声音里满是绝望:“这已经是第三年了,光伏项目烂尾,灌溉的水断了,地里长不出东西,再这样下去,我们只能放弃祖辈传下来的农场,去城里捡垃圾为生。”

与此同时,远在大洋彼岸的联盟总部,高小凤正专注地梳理着大洋洲斐济海岛“光伏+储能”项目的规划方案。她的办公桌上,全息投影屏正清晰地展示着斐济的海岛地图——湛蓝的海水环绕着翠绿的岛屿,白色的沙滩如同珍珠般点缀其间;屏幕另一侧,光伏电站的设计图与储能基站的布局图交替闪现,每一个数据、每一处标注都经过反复推敲。高小凤指尖轻划屏幕,在斐济主岛附近的一个海湾旁标注了红色圆点,那里风浪小、光照足,是建设储能基站的最佳选址。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联盟情报部门的负责人神色凝重地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加密报告。他将报告递到高小凤面前,附带的航拍图正是加州光伏产业园的现状。“高总,最新消息,A国多家新能源企业因失去技术垄断优势,资金链已经彻底断裂,这座占地20万亩的光伏产业园已被银行正式抵押,下周将在洛杉矶举行公开拍卖。”

高小凤的目光落在航拍图上,她伸出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放大细节——能清晰看到农户们在产业园外围拉起的抗议标语,红色的字体在荒芜的背景下格外刺眼;干涸的农田里,还能隐约看到当年为光伏项目配套建设的灌溉管道遗迹,只是如今早已锈迹斑斑,失去了往日的功能。她立刻调出该地块的产权资料与地理数据,屏幕上瞬间弹出一连串信息:这片土地位于加州农业主产区的核心地带,紧邻州际电网枢纽,地下还保留着当年铺设的电缆管网,基础设施相当完备;更重要的是,地块周边有三条天然河流流经,水量稳定,具备建设光伏提水站的先天条件。

“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烂尾地,而是A国绿色能源产业失衡的‘活标本’。”高小凤手指在屏幕上勾勒出地块的轮廓,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他们总想着靠技术垄断牟取暴利,把绿色能源当成掌控全球的工具,却忽视了产业落地的民生根基——企业只追求利润,政府只关注霸权,没人在乎农户的死活,没人关心土地的未来。现在,反噬终于来了。”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高小凤的脑海中逐渐成型:若能联合有需求的国家共同盘活这片土地,不仅能化解当地农户的生存困境,还能打破A国对本土绿色资源的掌控,更能为联盟倡导的“全球绿色合作”模式再添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标杆案例。她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拨通了高小琴的电话。

此时的香港基金总部,交易大厅里灯火通明,高小琴正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全球绿色能源指数,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分析着最新的市场动态。接到高小凤的电话,她立刻调出b国的农业与能源数据,声音清晰地传来:“b国每年需要从A国进口1200万吨玉米,占其粮食进口总量的40%,粮食安全一直被A国卡着脖子;同时,b国的绿色电力缺口达15%,每年要花大量外汇从周边国家买电。这个合作方案,b国肯定会感兴趣,这简直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粮食+能源’双安全方案。”

挂断与高小琴的电话,高小凤立刻连线b国农业部长穆罕默德。视频那头,穆罕默德刚结束一场关于粮食安全的内阁会议,他的办公桌上还摊着b国的粮食进口清单,红色的批注密密麻麻,显然会议的讨论相当激烈。“穆罕默德部长,我有一个能让b国彻底摆脱‘粮食依赖’与‘能源短缺’双重困境的方案。”高小凤一边说,一边将加州地块的资料与初步规划同步到穆罕默德的终端上,“由联盟牵头,联合b国主权基金参与加州光伏产业园的拍卖;拿下土地后,我们将其改造为‘光伏+农业灌溉’基地——电力优先供应当地农户,保障农业生产;多余的电力通过跨境电网出口到b国,填补你们的能源缺口;收益按‘联盟30%、b国50%、当地农户20%’的比例分配,既稳定了粮食供应,又能获得持续收益,一举两得。”

穆罕默德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反复翻阅着高小凤发来的资料,手指在“粮食安全”与“能源缺口”两个关键词上反复摩挲。b国常年受粮食进口依赖与能源短缺的困扰,A国曾多次以“减少玉米出口”为威胁,逼迫b国在国际事务中站队;而能源短缺更是让b国的工业发展举步维艰,每年要支付数十亿美元的外汇购买电力。“这简直是雪中送炭!”穆罕默德激动地站起身,语气中满是迫切,“我们完全同意这个方案!b国主权基金将立刻划拨5亿美元专项资金,全力配合竞拍与后续的改造工作,需要我们做什么,随时开口!”

接下来的一周,联盟、香港基金与b国三方紧锣密鼓地推进准备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高小琴牵头组建了联合竞拍团队,团队成员包括金融分析师、法律顾问、风险评估专家等,他们通宵达旦地整合香港基金与b国主权基金的资金,制定了详细的风控方案——不仅明确了资金的使用流程,还提前预判了拍卖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制定了多套应对预案;联盟技术团队则放弃了休息时间,连夜赶制加州地块的改造规划图,将湄公河“光伏+农业”模式的成熟经验融入其中:从柔性耐候光伏组件的选型(专门针对加州的高温与霜冻气候),到光伏提水站的布局(沿三条河流均匀分布10座提水站),再到灌溉管网的修复方案(优先利用原有管道,节省改造成本),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论证。

与此同时,联盟驻加州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深入当地农户社区,与农户们面对面交流。他们耐心倾听农户的诉求与建议,详细讲解改造后的收益分配方案,承诺改造期间优先雇佣本地劳动力,改造完成后为农户提供免费的农业技术培训。当农户们听到“不仅能用上低价电,还能获得20%的基地收益分红”时,眼中终于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拍卖当天,洛杉矶的拍卖大厅里气氛格外紧张。A国本土的几家新能源企业虽然到场参与竞拍,却因资金链断裂,底气不足——当联合竞拍团队报出2.8亿美元的底价后,他们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无力跟进加价。随着拍卖师的木槌重重落下,“砰——”的一声,联合竞拍团队成功拿下了20万亩土地的产权。

消息传出,A国政府立刻炸了锅。加州作为A国的农业核心区与能源战略要地,竟然被“外国势力”掌控,这不仅让白宫颜面扫地,更触动了他们的霸权神经。次日,A国商务部紧急发表声明,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由,要求终止土地交易;A国总统甚至在公开讲话中威胁,要对参与竞拍的b国企业实施严厉制裁,试图用霸权手段逼迫三方放弃交易。

高小凤早已预料到A国的反应,她没有丝毫慌乱,而是迅速启动应对预案:一方面,联合b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诉讼,提交了完整的证据链——包括A国企业自愿抵押土地的合同、银行发布的拍卖公告、竞拍过程的资金流水等,每一份文件都经过公证,具有法律效力;另一方面,邀请加州当地的50名农户代表前往日内瓦,在wto听证会上作证,用最真实的民生故事揭露A国政府的“双重标准”。

wto听证会上,农户约翰作为代表站在发言席上。他手里举着两张照片,一张是三年前绿油油的麦田——麦穗饱满,麦叶翠绿,阳光洒在田地里,充满了生机;另一张是如今干裂土地上枯黄的玉米苗——土地荒芜,作物枯死,满眼都是绝望。约翰的声音哽咽着,却字字铿锵:“A国政府只关心大企业的垄断利益,只想着用技术控制全球,他们不管我们农户的死活!光伏项目烂尾三年,没人管;我们的农田缺水,没人问;现在终于有人愿意来帮我们,他们却用‘国家安全’当借口阻止,这到底是谁在危害‘国家安全’?是想帮我们的人,还是不管我们死活的政府?”

约翰的话像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在场多国代表的共鸣。国际媒体的报道更是将A国政府的“双重标准”推上风口浪尖——《日内瓦论坛报》用“霸权的谎言”作为标题,详细报道了听证会的全过程;《路透社》则发文质疑:“当一个国家将民生福祉抛之脑后,用‘国家安全’掩盖自身的失职,这样的‘安全’到底有何意义?”舆论一片哗然,A国政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wto经过两周的调查取证,最终作出裁定:A国败诉。裁定书中明确指出,“加州光伏产业园的土地交易完全符合市场化原则,程序合法、证据充分;A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合法商业行为,违反了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及《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相关规则,应立即停止对该交易的干预。”这一裁定,彻底断了A国政府的干预念头,也为三方的合作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拿到土地产权的当天,联盟与b国的改造团队就浩浩荡荡地进驻加州。中国技术人员首先对旧光伏支架进行了全面检测,他们带着专业的设备,逐一检查每一根支架的承重能力、每一个焊点的牢固程度;对于无法修复的支架与组件,他们小心翼翼地拆除,避免对土地造成二次破坏;随后,换上了联盟最新研发的“柔性耐候光伏组件”——这种组件采用了新型复合材料,能承受加州夏季40c以上的高温,也能抵御冬季零下10c的霜冻,发电效率比传统组件提升了20%,而且安装灵活,即使在不平整的土地上也能使用。

与此同时,10座光伏提水站同步开工建设。技术团队利用地块周边的三条天然河流,铺设了总长500公里的智能灌溉管道——管道采用环保材料,不会对土壤与水源造成污染;管道内部安装了传感器,能实时监测水流速度与水量,根据农田的需水情况自动调节供水,实现“精准灌溉”。整个改造过程,形成了“光伏发电-提水灌溉-农田补水”的闭环运行模式,既环保又高效。

当地农户们主动加入了建设队伍。约翰每天清晨天不亮就起床,带着自家的工具到工地帮忙铺设灌溉管道;他的儿子汤姆则跟着中国技术人员学习光伏组件的安装技术,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笑得格外开心。当第一股清澈的灌溉水流进自家的农田时,约翰蹲在田埂上,双手捧着水,激动得热泪盈眶:“水来了,水终于来了!以前我总觉得外国人来开发土地不靠谱,现在才知道,你们是真的想帮我们,是真的在乎我们的死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