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工程(1/2)
2071年深冬,南美洲巴西的亚马逊雨林边缘,细雨浸润着刚种下的坚果树苗。高小凤踩着湿润的泥土,查看“雨林光伏走廊”二期工程的进度——连片的柔性光伏板顺着地形起伏铺开,板下的巴西坚果、橡胶树苗已长出新叶,远处的雨林监测站里,科研人员正通过卫星数据追踪雨林生态变化。
“二期工程要比一期难多了。”项目负责人老林递来一份施工报告,语气中带着些许疲惫,“雨林深处的地形复杂,大型设备进不去,而且当地的土着部落担心光伏板破坏他们的传统栖息地,多次阻挠施工。”高小凤顺着老林指的方向望去,雨林边缘的空地上,几名土着居民正围着施工标识议论,他们的脸上带着警惕。
当天下午,高小凤跟随老林前往土着部落的聚居地。部落首领塔瓦雷坐在茅草屋前的木凳上,手里握着一枚祖传的玉石,眼神坚定:“这片雨林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不能让任何外来者破坏它。”高小凤没有急于解释,而是盘腿坐在塔瓦雷身边,听他讲述部落与雨林共生的故事——他们靠采集雨林的果实、狩猎为生,从不主动砍伐树木,甚至能通过树叶的颜色判断雨林的健康状况。
“我们不是来破坏雨林的,是来守护它的。”高小凤拿出一期工程的生态监测报告,指着上面的数据,“一期光伏走廊建成后,雨林的砍伐率下降了40%,你们常采的巴西坚果产量还增加了20%。二期工程我们会采用‘低密度安装’模式,每公顷只安装50块光伏板,不会影响树木生长;同时,我们还想邀请部落的年轻人加入监测站,一起守护雨林。”
为了让塔瓦雷放心,高小凤还承诺:将光伏走廊收益的10%交给部落,用于改善聚居地的医疗、教育设施;在部落周边建设“雨林文化博物馆”,展示土着的传统习俗与生态智慧。塔瓦雷沉默良久,最终起身握住高小凤的手:“我们愿意相信你,但我们要全程参与工程监督,一旦发现破坏雨林的行为,立刻停工。”
解决了部落的顾虑,二期工程重新启动。为了适应雨林地形,联盟的技术团队专门研发了“小型模块化光伏组件”,用直升机分批次运到施工点,再由工人徒步安装;同时,组建“土着监督小组”,部落的年轻人每天跟着技术人员巡查,记录光伏板安装对植被的影响。在雨林深处的监测站,中国科研人员还教会土着使用无人机、红外相机,部落的年轻人很快就能独立监测雨林的生态变化,甚至能通过数据分析提前预警火灾风险。
然而,新的难题又出现了。2072年初春,亚马逊地区遭遇罕见的强降雨,部分光伏电站的支架被洪水冲毁,雨林边缘的土壤也出现滑坡迹象。高小凤立刻启动“生态应急修复计划”:协调水利专家在光伏走廊周边修建生态沟渠,收集雨水用于灌溉;组织工人用当地的藤条、木材加固光伏支架,既环保又能适应当地地形;同时,联合巴西农业部门,在滑坡区域种植固土能力强的藤蔓植物,防止水土流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