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绿色走廊(1/2)
2063年初春,北京的清晨还带着几分寒意,祁同伟已揣着“一带一路绿色矿业走廊”的项目手册,出现在国家发改委的办公楼前。他刚结束坦桑尼亚项目的实地考察,来不及休整,就马不停蹄地开启了“部门协调跑办”——为走廊项目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与跨部门投资,毕竟后续缅甸、哈萨克斯坦的项目要落地,需要财政部、商务部、科技部等多部门协同发力。
“张司长,您看这份数据,坦桑尼亚金矿项目不仅带动1.2万村民就业,还让当地的黄金提纯率提升了15%,碳排放降了40%,完全符合‘双碳’目标。”在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的办公室里,祁同伟指着手册里的图表,语气恳切,“现在缅甸的锂矿项目急需配套的‘光伏制氢电站’,但建设资金缺口有8亿美元,希望发改委能将其纳入‘国际产能合作重点项目’,争取专项基金支持。”
张司长翻看着项目报告,频频点头:“这个项目既稳民生又促环保,符合方向。我们可以牵头组织银团贷款,不过得需要商务部配合,把缅甸的市场准入政策落实好,让银行放心放贷。”祁同伟立刻接过话:“商务部那边我已经约了下午的会,正好可以把您的意见带过去,咱们形成合力。”
离开发改委,祁同伟又直奔财政部。面对预算司的李司长,他没有只谈资金需求,而是拿出了一份“收益反哺”方案:“走廊项目的矿业收益,我们计划拿出10%投入当地民生,剩下的部分除了偿还贷款,还会设立‘绿色技术研发基金’,反哺国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比如清华大学正在研发的‘深海采矿环保设备’,就能靠这笔基金加速落地。”
李司长被这份“双向受益”的思路打动:“财政部可以考虑从‘国际发展合作基金’中划拨5亿美元,但要建立严格的资金监管机制,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祁同伟当即承诺:“我们会联合审计署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双审计’制度,每月公示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下午的商务部会议上,祁同伟又遇到了新问题——缅甸对部分矿业设备的进口关税较高,会增加项目成本。“王部长,您看能不能推动中缅双方签订‘绿色设备关税减免协议’,把光伏组件、氢能设备等纳入免税清单?”他拿出坦桑尼亚的案例,“去年坦桑尼亚免了这类设备的关税后,项目建设周期缩短了3个月,成本降了12%,缅甸要是能借鉴,项目效益会更明显。”
王部长当场表示:“我们会尽快与缅甸商务部对接,争取下个月就启动谈判。另外,商务部的‘对外投资保险’可以覆盖走廊项目,万一遇到政治风险,企业能减少损失,也能吸引更多民营企业参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