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共赢之种(1/2)
2062年深秋,北京同凤集团总部的会议室里,落地窗外的银杏叶铺满街道。高小凤、高小琴坐在主位,对面是“一带一路绿色矿业走廊”的核心团队,桌上摊着坦桑尼亚金矿项目的中期报告——项目推进顺利,但当地部落因土地补偿问题产生分歧,部分村民甚至阻挠施工设备进场。
“这种部落间的利益纠纷,在发展中国家很常见。”高小琴率先开口,手指在报告的“冲突点”上划过,“之前在小d国,我们靠‘民生基金+高层绑定’化解了危机,但坦桑尼亚的部落有自治传统,政府话语权有限,硬靠资金或官方协调,反而容易激化矛盾。”
她顿了顿,说出自己的思路:“我的想法是‘分而治之+利益下沉’。首先,找到每个部落的‘关键人物’——不是酋长,是部落里最有威望的长者或教师,他们更懂村民的真实需求;其次,把土地补偿款拆成‘现金+长期收益’两部分,现金即时发放,长期收益则绑定光伏大棚的分红,让村民每年都能拿到钱,而不是一次性买断;最后,让部落参与项目运营,比如负责光伏大棚的日常维护,赚劳务费的同时,也有了‘主人翁意识’。”
团队成员纷纷点头,高小凤却轻轻敲了敲桌子:“小琴的思路很准,但还少了‘情感联结’。坦桑尼亚的部落重视‘共同体’,光谈利益不够,得让他们觉得项目是‘自己的’。”
她起身走到白板前,画下一个“三层联动”的结构图:“第一层,文化认同。我们找当地的手工艺人,把部落的图腾刻在光伏支架上,在项目区建一个小型文化展馆,展示部落的历史和传统,让村民觉得项目尊重他们的文化;第二层,代际传承。在技能学校里开‘部落语言班’,邀请长者教年轻人传统知识,同时教他们光伏、采矿技术,让‘传统’和‘现代’能结合;第三层,社区共建。拿出项目收益的5%,成立‘部落发展基金’,由村民自己投票决定资金用途——是修水井,还是建集市,让他们真正掌握主动权。”
高小琴眼睛一亮,立刻补充:“我再加上‘国际背书’。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官员参与基金监督,既让村民放心,也能避免部落首领挪用资金。另外,我们可以组织部落长老去小d国考察,让他们亲眼看看光伏大棚怎么帮村民脱贫,比我们说一百句都管用。”
两人一唱一和,很快完善了方案。三天后,团队带着方案赴坦桑尼亚,先邀请三个有分歧的部落长老去小d国参观——当长老们看到穆萨一家靠光伏大棚盖起新房,看到阿米娜从辍学少女变成技术员时,态度明显松动。回到坦桑尼亚后,团队按“三层联动”方案推进:文化展馆开工当天,部落的鼓手现场演奏传统音乐;技能学校的“语言班”第一课,长老们就主动报名当老师;“部落发展基金”的第一次投票,村民全票通过用资金修水井,解决了长期缺水的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