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凤鸣重生:胜天半子 > 第56章 深眼

第56章 深眼(1/2)

目录

2039年初夏,北欧挪威的挪威海面上,一艘蓝白相间的“同凤勘探08号”正平稳地破开粼粼波光。海风吹拂着甲板,带着北大西洋特有的咸湿气息,掠过高小凤的发梢——她穿着防水防风的深蓝色工装,领口别着同凤集团的银色徽章,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甲板中央的高清显示屏,屏幕上实时传输着水下机器人“深海眼”传回的画面。

2000米深的海底一片漆黑,唯有“深海眼”前端的LEd灯发出柔和的白光,照亮了海底的多金属结核矿。这些结核矿形似土豆,表面覆盖着一层细腻的深海沉积物,在灯光下泛着暗褐色的光泽。“深海眼”的机械臂轻轻触碰结核矿,传感器瞬间采集到矿石成分数据,屏幕旁的生态监测面板上,“深海生物活动:正常”“沉积物扰动:未超标”“噪音值:92分贝(海洋背景音95分贝)”等数据始终以绿色字体跳动,证明勘探活动对深海生态毫无影响。

挪威石油与能源部部长伯格站在高小凤身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平板电脑边缘,语气里满是赞叹:“高总,我们之前邀请过三家欧美公司来做深海勘探,他们的设备一启动,海底的噪音值能飙升到120分贝,不仅吓跑了周边的磷虾群,还导致深海沉积物大面积扰动——有一次甚至让一片深海海绵群落完全消失。你们的‘静音深海勘探系统’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

他指着“深海眼”的推进器:“我特意让工程师研究过你们的仿生推进器,模仿的是深海鱿鱼的运动方式,既减少了水流扰动,又把噪音控制在海洋背景音之下。这种‘与深海共生’的开发模式,正是挪威一直在寻找的!”高小凤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深海眼”的推进器呈流线型,运转时几乎看不到明显的水流波动,就像一条灵活的深海生物在海底穿梭。

此时,项目负责人赵工拿着一份厚厚的勘探报告快步走来,报告封面还沾着些许海风带来的湿气。“高总、伯格部长,这是前三天的勘探数据汇总。”赵工翻开报告,指着其中一页的生态监测图表,“我们在勘探船周边5公里范围内布设了10个生态监测浮标,每个浮标都配备了温度传感器、酸碱度检测仪和浮游生物计数器,数据每15分钟更新一次。从目前结果来看,海水温度稳定在4.2c,ph值7.8,浮游生物密度比项目启动前还略有增加——挪威海洋研究所的科考队昨天还在浮标附近发现了罕见的深海黑珊瑚群,这种珊瑚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它们的出现说明我们的勘探活动完全没有破坏深海生态。”

伯格接过报告,指尖划过“未来开发规划”页,当看到“采用无接触采矿技术,通过高压水射流剥离结核矿,避免机械臂直接触碰海底基底”“采矿船配备废气净化系统,结合船载光伏板,实现全流程零碳排放”“每年投入100万欧元用于深海生态修复研究”等承诺时,他忍不住抬头看向高小凤,眼神里满是认可:“‘中国方案’总能考虑到我们忽略的细节。挪威一直担心深海采矿会影响鳕鱼洄游路线和磷虾资源——这两种生物是北极生态链的核心,也是挪威渔业的支柱。现在有了这些技术保障,我们终于能放心推进深海矿产开发,为欧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稳定的镍、钴资源支持!”

高小凤笑着回应:“伯格部长,深海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它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还计划和挪威海洋研究所合作,在采矿区周边建立‘深海生态观测站’,长期监测深海生物的活动情况,把‘中国方案’的环保经验转化为全球共享的深海开发标准。”

就在挪威深海勘探项目稳步推进时,南美洲的秘鲁铜矿项目传来了突破性进展——同凤集团研发的“生物冶金技术”正式投入使用。秘鲁安第斯山脉脚下的铜矿项目现场,成片的白色生物反应罐整齐排列,罐身外侧贴着“氧化亚铁硫杆菌培养区”的标识,阳光透过反应罐的玻璃视窗,能看到罐内淡绿色的菌液正缓慢流动。

秘鲁矿业部长卡洛斯站在反应罐前,看着罐内游动的菌液,脸上满是惊讶:“林工,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菌,真的能把铜从坚硬的矿石里‘吃’出来?之前欧美公司给我们推荐的火法冶炼技术,不仅需要大量煤炭,还会产生刺鼻的二氧化硫,附近的村民一直反对。”

项目技术负责人林工穿着白色实验服,手里拿着一支装有菌液的试管,耐心解释道:“部长先生,这些是我们经过三年筛选培育的氧化亚铁硫杆菌,它们能分泌特殊的酶,分解矿石中的硫化物,把铜离子释放到溶液里。我们再通过萃取剂将铜离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就能得到纯度99.9%的电解铜。和传统火法冶炼相比,这项技术能减少80%的能耗,完全避免二氧化硫排放;而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菌液回收—重金属吸附—水质净化’三级处理后,还能回用于矿山的灌溉系统,浇灌周边的农田。”

卡洛斯跟着林工走到项目的生态监测区,眼前的景象让他眼前一亮——反应罐周边的空地上,种满了金灿灿的向日葵,花瓣在阳光下舒展,随风轻轻摇曳。“这些向日葵不仅是景观,还是天然的生态指示剂。”林工指着向日葵的叶片说,“如果土壤或水质受到重金属污染,向日葵的叶片会出现黄斑,生长速度也会变慢;您看现在这些向日葵,叶片翠绿,株高都超过了2米,说明我们的生产活动完全没有污染环境。”

卡洛斯摘下一朵向日葵,转身递给身边的当地村民代表罗德里格斯。罗德里格斯是附近圣米格尔村的村民,以前靠种植玉米为生,年收入不足2000美元。他接过向日葵,手指轻轻抚摸花瓣,语气里满是激动:“部长先生,以前矿场周边的土地因为重金属污染,连玉米都长不好,村民们只能靠打零工为生。现在同凤集团不仅请我们去矿场上班,每月工资6000美元,还帮我们建了学校和卫生站——我的儿子现在在矿场办的学校里免费读书,每天能吃到营养午餐,这都是‘中国方案’给我们带来的好日子!”

卡洛斯看着罗德里格斯幸福的笑容,转头对林工说:“请你们尽快把‘生物冶金技术’的培训课程安排起来,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秘鲁工程师学习这项技术,把它推广到秘鲁的其他铜矿项目,让更多村民受益。”

时间转眼来到2040年春天,刚果(金)卡莫托矿区的空气里弥漫着芒果的香甜——“青年技术创新中心”迎来了第五批学员。此时的卡隆加已经成为刚果(金)知名的环保技术专家,他穿着一身深绿色西装,胸前别着“刚果(金)环保技术协会”的徽章,正带着20名学员走进中心的“矿渣生态修复示范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