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凤鸣重生:胜天半子 > 第55章 监测

第55章 监测(1/2)

目录

2037年深冬,欧洲瑞典的北极圈铁矿项目现场,零下25c的严寒里,同凤集团的技术团队正和瑞典工程师一起调试“低温智能开采系统”。银白色的开采设备裹着保温层,在皑皑白雪中缓缓运转,设备顶端的生态监测仪实时传输着数据:“噪音58分贝(低于北极圈环保标准)”“碳排放趋近于零”。高小凤裹着防风防寒服,踩着积雪走到设备旁,瑞典矿业局局长埃里克森握着她的手,指节冻得发红却难掩兴奋:“高总,这套系统太神奇了!既能在极寒环境下稳定开采,又不会影响北极狐的栖息地,我们终于找到北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了!”

埃里克森指着远处的观测站:“我们的动物学家连续监测了一个月,发现北极狐的活动轨迹没有因为项目建设改变,上周还拍到母狐带着幼崽在设备周边的雪地里觅食。这要是换成以前的开采技术,至少会让它们迁徙10公里外!”高小凤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观测站的摄像头正对着一片雪地,屏幕里几只北极狐正警惕地张望,毛色与白雪融为一体。“这是‘中国方案’针对北极环境做的特殊优化,”高小凤解释道,“设备采用了低噪音电机和电动驱动系统,替代传统燃油设备,减少碳排放和噪音污染;开采区域还设置了‘动物通道’,用雪墙和植被引导北极狐、驯鹿等动物安全通行。”

此时,项目营地的会议室里,瑞典当地的环保组织代表正在查看项目的生态评估报告。看到“项目运营期间将种植5000棵耐寒树种,恢复20公顷冻土植被”的承诺时,代表安娜放下报告,语气缓和了许多:“之前我们一直担心项目会破坏冻土生态,现在看到这些具体的保护措施,我们愿意和同凤集团合作,一起监督项目的生态保护工作。”高小凤当即邀请环保组织参与项目的生态监测,双方约定每月召开一次沟通会,及时调整保护方案——这是“中国方案”首次在北极地区落地,也是跨文化、跨气候带的一次重要实践。

就在瑞典项目进入试运营阶段时,澳洲的锂矿项目传来了好消息——同凤集团与澳洲矿业公司合作的“盐湖提锂+氢能储能”项目,成功实现氢能替代化石能源供电。项目现场,澳洲能源部长站在氢能储能站旁,看着蓝色的氢能罐,对身边的媒体记者说:“这套系统每天能生产200公斤氢能,满足提锂厂30%的用电需求,每年减少碳排放1200吨。‘中国方案’为澳洲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未来我们计划在更多矿区推广这项技术。”

项目负责人王工补充道:“我们还在矿区建设了氢能科普馆,邀请当地学生参观学习,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清洁能源的重要性。上个月有200多名学生来参观,不少孩子说以后想当新能源工程师,为环保事业做贡献。”澳洲部长听到这话,笑着点头:“技术不仅要解决当下的问题,还要为未来培养人才,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时间来到2038年春天,刚果(金)卡莫托矿区的“青年技术创新中心”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季——中心研发的“铜矿尾渣种植技术”,成功在矿渣堆上种出了高产玉米。卡隆加带着高小凤来到试验田,看着绿油油的玉米苗,兴奋地说:“我们在尾渣里添加了特制的改良剂,不仅能降低重金属含量,还能提高土壤肥力。今年的玉米亩产达到了600公斤,比当地传统农田的产量还高!下个月我们要在周边村庄推广这项技术,帮助村民提高粮食产量,解决温饱问题。”

高小凤蹲下身,轻轻抚摸玉米叶,感受着叶片上的露珠。不远处,几个村民正在学习尾渣改良技术,中国农业专家正手把手教他们如何调配改良剂、如何播种施肥。“以前我们觉得矿渣堆是没用的垃圾,现在才知道,只要有技术,垃圾也能变成宝。”一位村民笑着说,手里拿着装着改良剂的袋子,“以后我们不仅能在矿上上班赚钱,还能在自家地里种出高产玉米,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