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壁垒(1/2)
磨合期的阵痛比预想中更为剧烈。林舒安提出的“文化逻辑”导向,虽然理念上获得了部分认同,但在具体执行层面,却遭遇了实实在在的技术壁垒与思维惯性。
林舒安召集了一次小范围的内容研讨会,试图深入阐释她对《天工开物》中“乃服”篇的AR呈现构想。她希望用户能通过AR,直观了解古代纺织从蚕桑到成衣的完整流程,理解其中蕴含的工艺智慧与天人哲学。
“我们可以构建一个虚拟的古代纺织工坊,”她一边在白板上画着简单的流程图,一边阐述,“用户能‘拿起’虚拟的缫丝工具,体验‘煮茧抽丝’的温度与力道感知;能观察织机如何通过提花绦片,将经纬线交织成复杂的图案,理解‘经络’与‘纬络’的关系……”
她讲得投入,引用了大量古籍中的专业术语和工艺细节。然而,她注意到几位核心技术人员的眼神开始有些游离,负责交互设计的年轻工程师甚至悄悄打了个哈欠。
“林顾问,”一位资深程序员终于忍不住打断,语气带着技术人员的直率,“您说的这些……很精深。但落实到代码里,我们需要的是具体的参数、可量化的交互指令。比如,‘温度与力道感知’,在AR环境下如何模拟?是通过手机震动强度来区分,还是通过屏幕上进度条的快慢来提示?‘理解经络纬络的关系’,这个‘理解’的目标太抽象了,我们无法用算法去判断用户是否‘理解’了。”
另一个人补充道:“而且,按照这个构想,开发周期和成本会大幅增加。我们是否应该先做一个更轻量的Vp(最小可行产品)出来,比如只是简单地展示3d织机模型和一段预设动画,快速投入市场测试反馈?”
林舒安一时语塞。她意识到,她所熟悉的学术语言与精妙构想,在技术人员听来,可能只是一堆模糊不清、难以实现的需求。一道无形的鸿沟横亘在人文思辨与工程技术之间。
更直接的冲击来自市场部提交的一份用户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在针对潜在目标用户的访谈中,超过70%的受访者对“能互动喂养的萌系神兽”表现出强烈兴趣,而对“了解古代纺织工艺演变”表示“可能有点枯燥,除非做得特别好玩”。
市场总监在项目同步会上,直接将这份数据推到了林舒安面前,语气虽然客气,但意思明确:“林顾问,我们理解您对文化深度的追求。但项目最终需要为用户买单,市场的声音告诉我们,趣味性和低门槛至关重要。是否可以考虑,将您构想的深度内容,作为进阶玩法或隐藏彩蛋,而不是主推的核心体验?”
数据冰冷而客观,却带着巨大的说服力。林舒安感到一种无力感,她的坚持在看似普世的用户偏好和商业逻辑面前,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