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 > 第93章 婉助筹谋,细节制胜

第93章 婉助筹谋,细节制胜(2/2)

目录

“是危机,也是转机。”苏婉语气坚定,“霄郎,既然避无可避,不如迎难而上。陛下要看你是否有实务之才,你便展现给他看。但这‘展现’,须有讲究。”

“愿闻其详。”林霄知道,苏婉必有良策。

“你的奏对,核心在于‘切中时弊’与‘细节制胜’。”苏婉思路清晰,显然已深思熟虑,“此次编纂‘食货志’,你亦当秉承此道。尤其可借陛下关注淮西赈灾之机,在‘荒政’部分大做文章,将你的思路深化、细化,落到实处。”

她端起茶杯,轻啜一口,继续道:“譬如,你朝堂上所言的‘严旨核查’、‘明定章程’,便可结合历代成功案例,详细阐述巡按御史该如何遴选、如何暗访、核查的重点环节有哪些、如何防止官员欺瞒。对于‘明定章程’,更可细化到赈济粮米的发放标准、登记造册的格式、防止冒领的查验手段,甚至……可以考虑绘制简单的流程图。”

“流程图?”林霄眼睛一亮,这确实是超越时代的“细节”体现。

“对,”苏婉点头,“你可借鉴《营造法式》中的图样,将复杂的发放流程,用直观的图示表达,一目了然,这正体现了‘细节’和‘实用’。”

林霄大为佩服,苏婉的思维总是能打破常规。

“此外,”苏婉放下茶杯,目光中带着一丝女性的细腻,“你提出的方略,多从朝廷、官吏角度出发,虽周全,却略显冰冷。或可补充一些……从灾民角度考虑的细节。”

“灾民角度?”林霄若有所思。

“嗯。”苏婉道,“譬如,粥厂施粥,粥的稠稀标准为何?过稀不足以活命,过稠则易被克扣。可否规定‘插筷不倒’为度?发放衣物,如何保证妇孺能得到合体保暖的,而非全是破旧不堪的?灾后疫病防治,除了派医给药,是否可强调清理人居环境,焚烧秽物,饮用开水?这些看似微末小事,却直接关乎生死,最能体现‘仁政’落到实处。你若在编书时,于严谨的典章制度之外,适当加入这些充满‘人味儿’的细节描述,不仅能使内容更为丰满,也更能彰显编纂者的仁心与务实,契合陛下当下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妙啊!”林霄忍不住击节赞叹,“婉儿,你真是我的女诸葛!这些细节,正是我所欠缺的!”朝廷大员和饱学宿儒,或许精通典章制度,但往往缺乏这种对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细腻体察。苏婉的建议,无疑能让他的编纂工作脱颖而出,而且姿态极其正确。

“还有,”苏婉见林霄领会,微微一笑,继续道,“你可借此机会,系统整理历代关于漕运、水利、农具改良、乃至边疆屯田的有效措施。尤其是那些看似简单却极为实用的土法,如江南的龙骨水车,北方的代田法,乃至一些应对特定灾害的民间智慧。这些内容,既安全,又能展现你的博学与务实,更重要的是……”

她意味深长地看着林霄:“……或许对琼州那边的基业,亦有所启发和助益。你可将这些知识,以学术探讨的方式,融入编纂之中,将来若有合适机会,或可间接惠及琼州。”

林霄心中剧震,苏婉竟然想到了这一层!确实,琼州基地要发展,农业、水利、手工业都是基础。通过编纂“食货志”,他可以名正言顺地搜集、研究、整理这些历代积累的宝贵经验,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对琼州的价值不可估量。

“婉儿……”林霄心中充满感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苏婉不仅为他化解了眼前的危机,更为他指明了如何将危机转化为机遇,甚至为远方的基业铺路。

“你我之间,何须言谢。”苏婉轻轻摇头,脸上泛起一丝红晕,在暮色中格外动人,“只是,京城这边,你须更加谨言慎行。陛下既已注目,你便需如履薄冰。与东宫往来,更要万分小心,非必要,绝不可主动接触。一切,以完成‘食货志’编纂为要务,将此作为你当下最好的护身符。”

“我明白。”林霄郑重点头,“只是如此一来,我与婉儿的见面,只怕更难了。”

苏婉眸光一黯,随即又强打精神,柔声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霄郎心中有我,我心中有霄郎,便是相隔重重宫墙,亦如咫尺。眼下,助你稳住脚跟,平安度过此关,方是重中之重。”

这时,天色已然全黑,荷塘上升起了淡淡的雾气,夏虫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园中悬挂的灯笼次第亮起,在水面上投下摇曳的光影。

“时候不早,你该回去了。”苏婉起身,语气中带着不舍,但更多的是决断,“路上小心。编纂之事,若有疑难,或需打探某些不易查证的细节,可依旧法传讯于我,我或可通过家中关系,尽力协助。”

“好。”林霄也站起身,深深看了苏婉一眼,似乎要将她的身影刻入心底,“婉儿,你也保重。”

两人没有再多的言语,一切尽在不言中。林霄转身,踏上竹桥,身影很快消失在夜色笼罩的园林小径尽头。

苏婉独立榭中,望着他离去的方向,良久,才轻轻叹了口气,低声自语:“霄郎,前路漫漫,凶险未卜。但无论如何,京城有我……”

接下来的日子,林霄彻底沉潜下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洪武大典》“食货志”的编纂中。他严格遵循着苏婉制定的策略,在框架上力求严谨规范,符合朝廷体例,但在内容细节上,则极力突出“实用”与“仁政”。

他广泛查阅《禹贡》、《管子》、《梦溪笔谈》、《农桑辑要》等典籍,以及大量地方志、档案。对于荒政部分,他不仅详细考证了历代赈灾制度的演变,更特意辟出章节,论述“赈济实务细节”,其中就借鉴了苏婉的建议,对粥厂管理、衣物发放、疫病防治等做了极其细致的描述,甚至尝试绘制了简单的赈济物资发放流程示意图,虽略显稚嫩,但在一堆文字中显得格外新颖和醒目。

在整理漕运部分时,他系统归纳了历代运河开凿、维护的经验教训,以及各种节水、行船的技术。在农事部分,他不仅收录了经典的耕作理论,更有意识地搜集了各地行之有效的农具图样和改良方法。

他的编纂风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引证丰富,但不堆砌;论述清晰,注重逻辑;尤其关注技术细节和实际操作性。这些文稿送到总撰官和孙耀宗那里,起初让人有些意外,但仔细看后,却不得不承认其言之有物,实用性很强,符合皇帝“切于实用”的要求。孙耀宗甚至特意找林霄谈过一次,勉励他保持这种“务实”的学风。

林霄谦逊接受,依旧低调,将功劳多归于上峰指导和同僚协助。他巧妙地利用编纂需要,向相关部门调阅一些非核心的档案数据,也通过苏婉留下的隐秘渠道,获取了一些官方记载之外的地方实际情况,使他的论述更能“接地气”。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于这个时代的经济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许多知识被他用密语记录下来,成为未来指导琼州发展的重要参考。他仿佛一个最耐心的工匠,在皇帝和众人瞩目的“明处”,精心雕琢着“食货志”这块璞玉,同时也在“暗处”,为自己和琼州的未来,积蓄着宝贵的力量。

时间在笔尖的沙沙声中悄然流逝,盛夏的酷热逐渐被初秋的凉意所取代。朝堂上关于淮西赈灾的风波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北疆传来的、关于燕王朱棣例行秋操的奏报,一切看似按部就班,但那股无形的紧张感,始终萦绕在帝国上空。

林霄的心,也如同这季节更替,在短暂的适应后,逐渐沉静下来。他深知,眼前的平静只是表象,更大的风暴或许正在酝酿。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这宝贵的间隙,织好“食货志”这件看似光鲜、实则亦是铠甲的外衣,等待下一个未知的转折。

他偶尔会在深夜,推开值房的窗户,望向南方漆黑的夜空。琼州的消息依旧静默,但他相信,“驼爷”和王弼、俞通源他们,一定也在按照计划,默默积蓄着力量。

“细节制胜……”林霄喃喃自语,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无论是这庙堂之上的文字博弈,还是远方海岛的实力积累,决定最终胜负的,往往就在于那些不为人知的、点点滴滴的准备。

而此刻,他需要为“食货志”的荒政部分,补充最后一段关于灾后重建与恢复生产的总结。他提起笔,蘸饱了墨,目光沉静而专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