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 > 第92章 切中时弊,帝心嘉许

第92章 切中时弊,帝心嘉许(2/2)

目录

“其二,明定章程,公开透明。”林霄继续道,“可责令户部会同地方,将此次赈济的款项来源、分配标准、发放流程、以工代赈的具体项目、用工钱粮标准等,制定极其详尽的章程,刊印成册,或于城门口、乡亭等醒目处张榜公布,晓谕百姓,令其知晓自身应得之数。同时,鼓励百姓监督,设立投匮之言路,凡发现官吏有不法之情,可直达巡按御史。使赈济之事,置于阳光之下,则宵小难以遁形。”

这是借鉴了现代管理的透明化思路,但用古代的方式表达出来,旨在从制度上减少舞弊空间。

“其三,完善考成,重在预防。”林霄最后道,“此次赈济之后,当以此为例,进一步完善地方官吏之考成法。将荒政准备、仓储管理、灾时应对、民心安抚等,列为州县官考绩之重要依据,与钱粮、刑名等同。对表现优异者,不次擢升;对玩忽职守、甚至贪墨腐败者,严惩不贷。同时,督促各地常平仓、预备仓务须充实,定期核查,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此乃长远之计,可增强百姓抗灾之力,使灾荒之害减至最低。”

他的建议,层层递进,从紧急的震慑,到中期的制度完善,再到长远的根本预防,逻辑清晰,且都引用了历史上类似的成功经验作为支撑,显得有理有据,并非空中楼阁。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将重点放在“制度”、“章程”、“考成”上,避免直接指责任何具体官员,将矛头引向了共性的吏治问题和完善监管机制的必要性。

整个奉天殿静得可怕,只有林霄清晰而谨慎的声音在回荡。百官们神色各异,户部一些官员面色难看,而都察院的御史们则有的微微颔首,似乎觉得这小小修撰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勋贵武将们大多事不关己,冷眼旁观。文官班列中,不少人露出思索之色。

御座之上,朱元璋依旧面无表情,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似乎掠过一丝极难察觉的亮光。林霄的这番应对,超出了他的预期。这小子没有像寻常官员那样陷入具体问题的争吵,也没有畏缩不言,而是跳出了窠臼,从更宏观的“制度执行与监督”层面提出了系统性的建议,既切中了时弊要害,又巧妙地避开了人事纷争,显得既有见识,又懂分寸。

良久,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淡,但那股无形的压力似乎减轻了些许:“卿之所言,虽多为老生常谈,然条陈清晰,颇得要领。看来朕前日说你‘并非全无所得’,倒是没说错。”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户部官员的方向,语气转冷:“林修撰所言‘严旨核查’、‘明定章程’,尔等可都听清了?赈济之事,若再有不实不尽之处,休怪朕的刀斧不利!”

“臣等遵旨!定当恪尽职守,不负圣恩!”户部尚书等人慌忙出班跪倒,声音发颤。

“至于完善考成,重在预防,”朱元璋的目光重新落回林霄身上,“此乃长远之计,非一日之功。林霄。”

“微臣在!”林霄心头一紧,不知皇帝又有何安排。

“朕看你对荒政之事,确是用心了。”朱元璋的语气听不出褒贬,“自即日起,翰林院编撰《洪武大典》‘食货志’中,关于历代荒政、仓储、漕运、屯田等部分,由你协助总撰官,负责主要文稿的梳理与初拟。朕要看到的,不是堆砌辞藻,而是如你今日所言,条理分明、切于实用的治国之策辑录!”

这道旨意,如同又一记惊雷,在朝堂上引起了轻微的骚动!让一个从六品修撰,协助总撰官负责《洪武大典》中极其重要的“食货志”部分?这虽然不是正式的升迁,但其赋予的权责和带来的影响力,远非一个普通修撰可比!这无疑是皇帝对林霄此次奏对的高度肯定,也是一种非同寻常的破格任用!

林霄自己也愣住了,但他反应极快,立刻以头触地,声音充满了巨大的“惶恐”与“感激”:“微臣……微臣才疏学浅,蒙陛下如此信重,委以重任,诚惶诚恐,唯恐有负圣望!微臣……微臣必定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协助总撰大人,将差事办好!”

“嗯,退下吧。”朱元璋挥了挥手,不再多言。

“微臣谢主隆恩!微臣告退!”林霄再次叩首,这才起身,垂首躬身,在无数道更加复杂、甚至带有灼热意味的目光注视下,一步步退回了班列之中。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在翰林院、乃至在整个大明官场的处境,将彻底改变。皇帝的“嘉许”,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他置于更加耀眼、也更加危险的聚光灯下。

而此刻,他心中想的却是:终于可以名正言顺、更加深入地系统研究那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食货”之学了,这对于琼州未来的发展,或许将有着意想不到的裨益。

散朝后,林霄几乎是被同僚们簇拥着回到翰林院的。各种或真或假的恭贺之声不绝于耳。孙耀宗亲自等在院中,脸上带着前所未有的和煦笑容,拍着林霄的肩膀,连说了几个“好”字,嘱咐他定要尽心王事,不负圣恩。

林霄一一应付,谦卑依旧。

应付完同僚们的围拢,林霄回到值房,关上房门,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他独自坐在案前,望着窗外依旧灼热的阳光,心中却没有丝毫喜悦,只有如履薄冰的凝重。

皇帝的“嘉许”和委任,如同在他身上打下了一道深刻的烙印。他不再是一个可以隐藏在角落的“老六”了,至少在“食货”编纂这件事上,他必须展现出相应的能力和成果。这固然是机会,但每一步都必须走得万分小心,因为无数双眼睛正盯着他,其中不乏期待他出错、甚至落井下石者。

他摊开纸笔,却并未立刻开始工作,而是需要静静思索,如何利用这个新身份,更好地伪装自己,同时为远方的琼州谋取更多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或许,他该找个机会,与苏婉再见一面?

她总能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最冷静的分析和最有价值的建议。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