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标疾复发,再施援手(1/2)
洪武二十三年的初春,并未给应天府带来多少暖意。凛冬的酷寒仿佛凝固在了这座帝都的砖石瓦砾之间,迟迟不肯退去。护城河的冰面依旧坚硬,枯槁的枝桠在灰白色的天空下伸展着,不见半分绿意。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闷与压抑,较之腊月年关时,似乎更加凝重了几分。
蓝玉案的余波,在持续的低压中悄然转化。大规模的抓捕与公开处决已然减少,但那种无形的、渗透到每个角落的审查与监视,却愈发严密而令人窒息。锦衣卫的缇骑依旧不时驰过街道,马蹄声敲打在青石板上,如同催命的更鼓,每一次响起,都让沿途的百姓和官员下意识地缩紧脖颈,屏息垂首。诏狱的门虽不常开,但谁都知道,那深邃的牢笼之中,从未停止过无声的吞噬。
朝堂之上,依旧是一片死水微澜。官员们如同惊弓之鸟,奏对时字斟句酌,唯恐一言不慎,便招来灭顶之灾。那种因蓝玉案而起的、深入骨髓的恐惧,并未随时间流逝而消散,反而沉淀下来,化作一种近乎本能的畏缩与沉默。帝国的中枢,在一种诡异的“平稳”中维持着运转,但这平稳之下,是万丈深渊。
林霄依旧如同磐石,将自己牢牢固定在翰林院典籍库那片方寸之地。每日埋首于浩如烟海的陈旧档案之中,校勘、誊录、归档……动作机械而精准,神情淡漠如水,仿佛外界的一切波澜,都与他毫无干系。
唯有在深夜独处时,他眼底深处才会掠过一丝极度的疲惫与紧绷。琼州基地的联络已彻底转入静默,如同石沉大海,再无音讯。这固然是出于安全考虑,但那种与“火种”彻底失联的未知感,如同钝刀割肉,时刻煎熬着他的内心。而朝中这愈发诡异的平静,更让他感到一种山雨欲来的窒息。朱元璋的沉默,往往比他的暴怒更加可怕。
静得可怕…这不像结束,更像是在酝酿着什么。老朱到底在想什么?
就在他一边暗中谋划琼州未来,一边在翰林院如履薄冰地扮演“忠谨臣子”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如同在看似结冰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瞬间打破了那脆弱的平静,也再次将林霄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太子朱标的病情,复发了。
消息最初只是在极小的范围内隐秘流传,如同地底暗流的涌动。但不过两三日功夫,那令人不安的气息便已无法掩盖,迅速弥漫了整个紫禁城,继而如瘟疫般扩散至前朝。
东宫再次被一种熟悉的、令人心悸的沉重氛围所笼罩。宫人们步履更轻,面色更白,眼神中充满了难以掩饰的恐慌。太医院院使、院判们的身影出现得愈发频繁,他们进出东宫时那凝重如铁的面色,以及低声交谈时紧锁的眉头,无不昭示着情况的严峻。浓重得化不开的药味,再次从东宫深处弥漫出来,混合着一种无声的恐惧,沉甸甸地压在每个知情者的心头。
原本在太医院精心调理和林霄、苏婉此前间接传递的护理理念影响下,太子的病情曾一度趋于稳定,甚至有了些许好转的迹象,这让皇帝朱元璋紧锁的眉宇间难得地舒展了几日,朝堂上的压抑气氛也稍有缓和。然而,初冬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温后,朱标不慎再次感染风寒,这次病势来得尤为凶猛,仿佛积蓄已久的风暴骤然爆发。
储君乃国本!太子若有不测,引发的动荡将远超一场勋贵清洗!届时,新一轮的朝局洗牌、权力倾轧、乃至更残酷的党争与清算,几乎是可以预见的结局!没有人能在这场可能到来的风暴中独善其身!
整个应天府刚刚经历过蓝玉案的寒冬,尚未恢复元气,便又骤然被抛入了对国本动摇的巨大恐慌之中。那种压抑的气氛,甚至比刀光剑影的肃杀更令人绝望。
林霄在翰林院第一时间感受到了这种变化。送来的公文明显减少,且多是无关紧要的琐事。同僚们窃窃私语的频率变得更低,但眼神交换间,那份惊恐与忧虑却几乎要满溢出来。偶尔有官员被急召入宫议事,回来后无不面色惨白,讳莫如深。
朱标又倒下了…而且看起来比上次更糟。历史的惯性,难道真的无法扭转吗?我上次传递过去的护理知识,终究还是没能改变大局?
林霄的心也沉了下去。朱标的存在,虽然无法完全阻止朱元璋的杀戮,但至少是朝堂最后一丝理性与宽仁的象征,是无数像他这样小心翼翼求存的小人物头顶唯一可能提供些许庇护的屏障。若这道屏障崩塌,后果不堪设想。更何况,朱标对他颇有赏识之意,这层微弱的关系,也是他目前重要的护身符之一。
于公于私,他都绝不希望朱标出事。
然而,这一次,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上一次太子病重,他还能凭借超越时代的医学常识,通过苏婉的渠道,间接施加影响。但这一次,情况明显更加严重,绝非简单的护理知识所能扭转。而且,经过蓝玉案的清洗,宫廷内外戒备森严程度远超以往,任何试图打探或干预东宫事务的行为,其风险都呈几何级数增长。
他只能和所有人一样,被动地等待着,焦虑着,期盼着奇迹的发生。
就在这举朝惶惶、人心浮动之际,林霄通过那条绝密的单向渠道,再次收到了来自苏婉的信息。
这一次,传来的不是临帖或书籍,而是一方素白的丝帕,帕角用极细的银线绣着一朵将谢未谢的兰花,形态凄美,旁边并无只字片语。
但林霄只看了一眼,便明白了苏婉想要传递的极致紧迫与焦虑——这方丝帕本身,就是最高级别的警报。那朵将谢的兰花,暗喻的无疑是太子殿下正在急速凋零的生命力。
他握着那方冰凉的丝帕,在值房无人的角落枯坐了许久,内心进行着激烈的天人交战。
怎么办?还能做什么?上次的方法已是冒险,这次若再出手,一旦被察觉,就是万劫不复!可是…难道就眼睁睁看着?朱标若死,局面必将彻底失控…
理智告诉他,明哲保身,静观其变,是唯一的选择。但内心深处那一点来自后世的不甘,以及对历史走向的恐惧,却又驱使着他做点什么。
最终,一个极其冒险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他无法直接干预治疗,但他或许可以尝试…从“调理气机”和“固本培元”的角度,提供一些看似源于道家养生或医家正典的、更为玄妙且不易被追究的“古法”。
他回想起上一次成功传递信息的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柴嬷嬷影响太子妃,从而改变东宫内部的护理细节。这一次,或许可以如法炮制,但内容必须更加隐晦,更加侧重于“预防恶化”和“支持疗法”,绝不能涉及任何具体的诊疗方案,那无异于自寻死路。
他反复推敲,绞尽脑汁,试图结合所知的医学原理,包装出几条听起来深奥、实则暗含支持性护理理念的建议。这些建议必须完全融入传统话语体系,甚至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才能降低风险。
深夜,油灯下他写下又涂改,涂改又重写。
最终,他提炼出几条模糊的建议,并刻意将其源头指向某些玄奥的典籍或传说:
其一,“五脏之华,皆注于背。督脉为阳脉之海,宜常暖之。” 建议在太子背部穴位(如命门、身柱)附近,隔着一层细软丝绸,用微温的特定药材(如艾绒、干姜末)进行长时间的温和热敷,称之为“熨背通阳法”,旨在“扶助阳气,通达经络”。(实则利用温热效应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提供舒适感。)
其二,“神水灌足,引火归元。” 建议每日在特定时辰(如酉时,肾经当令),用保持恒温的药汤(如加入少许肉桂)为太子沐足,水面需没过小腿肚,并配合轻柔按摩足底涌泉穴,称为“酉时沐足法”。(实则通过足部刺激和温热效应,促进全身放松,改善睡眠,且避开了敏感的口服用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