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汴京风云:寒门巨贾 > 第104章 明伦堂非议

第104章 明伦堂非议(2/2)

目录

起初只是私下议论,很快便形成了公开的压力。

原本门庭若市的“墨轩阁”,明显感受到了这股寒流。前来光顾的学子虽然依旧不少,但人群中多了许多犹豫和观望的眼神。有些学子在店门口徘徊许久,最终还是咬牙离开;有些已经租赁了考篮的学子,顶着周围人异样的目光,匆匆前来退还,宁可再去买那简陋的传统考篮;更有甚者,在店内被相识的同窗撞见,面露尴尬,仿佛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掌柜的……对不住,这考篮,我还是退了吧。”一个瘦弱的学子低着头,不敢看沈墨轩的眼睛,声音细若蚊蚋,“家中长辈听闻……说此物非正道,恐惹人非议……”

沈墨轩面色平静地接过退还的考篮,检查无误,如数退回押金,并未多言。他看着那学子如蒙大赦般匆匆离去的背影,又看了看店外一些指指点点的目光,心中已然明了。

商业的成功,引来了同行的嫉妒,而嫉妒化作了这更为凶险的舆论攻击。这并非简单的商业竞争,而是两种价值观、两种思维模式的正面冲突。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森严,商人地位低下,“奇技淫巧”更是不入流。他那些基于实用主义和人性化考量的设计,在这些恪守传统道德的士大夫眼中,自然成了离经叛道、蛊惑人心的毒草。

这种攻击,比直接的商业打压更为致命。它打击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使用产品之人的“名节”和“清誉”,这是士子们最为看重的东西。

店内的客流肉眼可见地减少了一些,虽然仍有不少务实或因体验过好处而坚定的学子继续支持,但那种蓬勃发展的势头已被遏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无形的压抑。

沈墨轩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对方既然发动了舆论攻势,绝不会就此罢休。

果然,数日后,一场更为严峻的风暴,骤然降临。

一份由多名太学生员及部分外地赴考士子联名的诉状,被郑重其事地递到了负责科场风纪、纠劾不法的监察御史陈砚舟的案头。

诉状之上,罗列了“墨轩阁”及其掌柜沈墨轩的数条“罪状”:其一,操持贱业,玷污斯文,有辱士林清誉;其二,制售奇巧之物,惑乱士心,使学子耽于外物,荒废本业;其三,其所谓“防作弊考篮”,名不副实,结构复杂,反易引人疑窦,扰乱科场秩序;其四,其“三日不腐”之食,来路不明,恐有不洁,危害士子健康;其五,租赁之法,充满商贾算计之气,使科举圣地沾染铜臭,败坏风气!

诉状言辞激烈,引经据典,将一顶顶大帽子扣下来,直指“墨轩阁”的存在,已然危及科举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请求监察御史大人明察,予以取缔,以正视听!

监察御史陈砚舟,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眼神锐利,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着称。他展开诉状,细细阅看,眉头渐渐锁紧。科场风纪,乃国之重器,不容丝毫亵渎。这“墨轩阁”之事,他近日亦有风闻,如今既有士子联名控告,无论虚实,都必须严肃查究。

他放下诉状,沉吟片刻,对侍立在旁的吏员沉声道:“去查一查这个‘墨轩阁’,还有那个沈墨轩的底细。若其行确有扰乱科场、败坏士风之实……”

他话未说完,但语气中的冷意,已然表明态度。

一股肃杀之气,伴随着这份诉状,悄然笼罩了原本只是充满商业竞争的“墨轩阁”。沈墨轩面临的,不再仅仅是市场的起伏和同行的排挤,而是来自官方权力机构的审视与潜在的雷霆之威!

他这艘刚刚起航、初显峥嵘的小船,即将迎来一场真正的惊涛骇浪。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