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 > 第84章 《爱的艺术》爱是给予不是索取

第84章 《爱的艺术》爱是给予不是索取(1/2)

目录

读懂《爱的艺术》

在异化时代,如何重建人与人的精神联结

当打开手机,相亲App用算法量化着“颜值匹配度”

“收入达标线”,社交软件里的“秒回”被当作爱意证明,速食爱情流行、长久联结稀缺。

我们不得不追问:这个看似人人都在谈论爱的时代,为何我们却越来越不懂爱?

半个多世纪前,艾里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写下的诘问,至今仍振聋发聩:“人们认为爱就是被爱,而不是去爱;认为爱的问题是找到一个可爱的对象,而不是自己有能力去爱。”

这本诞生于冷战初期消费主义浪潮中的着作,没有堆砌晦涩的学术术语,没有描绘虚幻的爱情童话。

而是以手术刀般的锋利,剖开了现代社会中爱的本质困境,并用温暖而坚定的笔触,为每个在孤独中求索的人,指明了一条通过爱实现人性救赎的道路。

重读《爱的艺术》,不是为了寻找一套“恋爱技巧”,而是要在异化加剧的当下,重新理解爱的本质。

它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体验,而是一种需要知识、勇气与实践的创造性艺术,是人类对抗孤独、实现自我完整的终极途径。

为何我们如此渴望爱,却又如此疏离?

要读懂《爱的艺术》,首先要走进它的创作者艾里希·弗洛姆,以及他所亲历的那个充满撕裂感的时代。

弗洛姆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关于“孤独与联结”的思想史。

1900年,他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正统的犹太商人家庭,童年的他敏感而内向,父母的关系疏离、家庭氛围的压抑,让他早早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无法言说的隔阂。

这种早期体验,让他从小就开始追问:“人与人之间为何难以真正靠近?”

青年时期,弗洛姆先后沉浸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

弗洛伊德揭示了人性深处的本能与潜意识,却忽视了社会文化对人的塑造;

马克思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却未能深入个体心理的隐秘角落。

弗洛姆开创性地将两者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人道主义精神分析”——他相信,人的心理困境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紧密交织。

而真正塑造《爱的艺术》核心思想的,是弗洛姆亲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与流亡生涯。

纳粹的崛起、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扭曲,让他亲眼目睹了现代工业社会如何将人异化为“工具”:

人不再是目的,而是成为了战争机器、生产机器上可替换的零件。

当他被迫流亡美国后,又直面了消费主义浪潮的席卷,物质的丰裕并没有填补人们的精神空虚,反而让“占有”取代了“存在”,“交换”取代了“联结”。

1956年,《爱的艺术》在这样的语境下诞生。

当时的西方社会,冷战的阴影笼罩,消费主义大行其道,人们疯狂追求物质财富,却在精神上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独。

婚恋市场上,“门当户对”被异化为“价值匹配”,爱情成为了一种可以量化、交换的商品。

男人用财富换取女人的青春,女人用美貌换取男人的保障。

弗洛姆痛心疾首地指出:“现代社会的爱情,已经沦为一种‘相互交换’的市场行为,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商品,期待用自己的‘价值’换取另一个人的‘价值’。”

这种时代病症,在今天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我们用“打卡式问候”代替真正的关怀,用“红包转账”代替情感的投入,用“算法匹配”代替心灵的相遇。

我们害怕孤独,却又抗拒深度联结;

渴望被爱,却又不愿付出真心。

这正是弗洛姆在半个多世纪前就预警过的“异化困境”。

当人被异化为“消费主体”和“劳动工具”,爱也必然会被异化为一种消费行为。

弗洛姆写《爱的艺术》,不是为了批判某个时代,而是为了唤醒人们:爱是对抗异化的唯一力量。

在一个让人越来越孤独、越来越碎片化的世界里,唯有学会真正的爱,我们才能重新找回人性的完整,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结。

爱的本质:不是“被爱”,而是“去爱”,让我们重新定义爱的核心。

在《爱的艺术》中,弗洛姆最颠覆性的观点,是打破了我们对爱的固有认知:爱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而是一种主动的能力;

不是“找到一个可爱的人”,而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去爱的人”。

爱不是本能,而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

很多人认为,爱就像打喷嚏、心跳一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遇到对的人,爱情就会不期而至;

如果没有遇到,就是运气不好。

但弗洛姆却告诉我们:“爱与艺术一样,需要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训练。”

就像一个人想要成为画家,不能只靠“天赋”,还需要学习色彩、构图的理论,需要日复一日地练习绘画技巧;

一个人想要成为音乐家,不能只靠“灵感”,还需要学习乐理知识,需要年复一年地练习乐器。

爱也是如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