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天湖边的抉择(1/2)
藏北,阿里地区,措勤县。海拔4700米。
张浩的“高原特攻队”已经在这里驻扎了近三个月。他们成功完成了十七台手术,创造了在“生命禁区”开展心脏手术的奇迹。团队逐渐适应了高原环境,与当地藏族医护和牧民建立了深厚的信任。然而,真正的终极考验,往往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降临。
那天下午,一支牧民巡逻队用牦牛驮着一个昏迷不醒的汉子,疯狂地冲进了县医院简陋的大门。
“医生!救救他!他是为了救掉进冰湖的孩子!”牧民们用藏语焦急地呼喊着。
病人叫多吉,三十多岁,一名普通的牧民。在救起落水儿童后,他自己因极度寒冷和剧烈运动,诱发了急性暴发性心肌炎,并出现了最凶险的并发症——心脏破裂。
县医院的便携超声屏幕上显示,多吉的心包腔内充满了血液(心包填塞),心脏被自身的血液紧紧包裹、压迫,每一次跳动都极其微弱且痛苦,血压持续下降,生命体征正在飞速流逝。
“必须立刻开胸,修补心脏破口!否则他撑不过半小时!”张浩的声音因为缺氧和紧张而嘶哑。心包填塞是外科急症,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冰冷刺骨。县医院根本不具备开展紧急开胸手术的条件!没有足够的心血管缝合线,没有合适的生物蛋白胶,没有体外循环机作为后备支持,甚至连能够胜任这种急诊开胸手术的助手都极度匮乏。在海拔4700米的地方进行如此高风险的操作,成功率微乎其微,几乎等同于一场豪赌。
“浩哥……风险太大了!我们……我们能不能想办法稳住他,然后紧急转运去低海拔地区?”一个队员看着多吉迅速恶化的指标,声音发颤。理智告诉他们,转运虽然希望渺茫,但至少比在这里进行一场近乎自杀式的手术要“稳妥”。
张浩的目光扫过周围。仁增医生和本地护士们眼中充满了无助和期盼;送多吉来的牧民们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祈祷;而躺在简易担架上的多吉,脸色死灰,呼吸微弱得几乎看不见胸膛起伏。
时间,只剩下分秒。
张浩的脑海中闪过林默的脸,闪过在岗巴和怒江经历的无数台危急手术,闪过林默常说的那句话:“我们可能无法拯救每一个生命,但我们必须为每一个生命,战斗到最后一刻。”
转运?多吉的状态根本撑不过崎岖山路的一个小时。所谓的“稳妥”,在这个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彻底的放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