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复制“星火”的难题(1/2)
基里维纳的首战告捷和“华夏医学创新奖”的加持,让“星火计划”和它所代表的普惠医疗模式在国内的声望达到了顶点。政策绿灯大开,资金支持力度空前,来自全国各地、希望引进“星火模式”的医院申请,在苏晚晴的案头堆成了山。
然而,规模的急剧扩张,立刻暴露出了新的、更为复杂的难题。第一个撞上这堵墙的,是中原省平原市第一人民医院。
平原市一院心脏外科主任赵启明,是张浩在岗巴培训班的第一期学员,干劲十足。在拿到市里和医院的支持后,他踌躇满志地着手在本院建立“星火”模式的示范点。他严格按照岗巴学到的流程,采购了标准化的便携设备,派医生去怒江进修,甚至照搬了“峡谷中心”的管理手册。
但几个月下来,效果远不及预期。
“林教授,我们严格按照标准做,可手术时间就是比你们长,并发症发生率也高出一截。”视频连线里,赵启明顶着两个黑眼圈,语气焦虑,“患者数量也上不来,,掉头就走。医保支付那边也卡壳,一些我们开展的、符合‘星火标准’的创新术式,不在他们原有的报销目录里,患者得自费很大一部分……”
他遇到的,并非个例。类似的求助和困惑,开始从不同试点医院反馈到“星火”总部。
问题根源很快被分析出来:
1. “形似神不似”:各地医院可以复制设备和流程,却难以快速复制出林默、张浩那样经验丰富、能应对各种复杂变异的核心术者,以及那种在极限条件下磨砺出的团队默契和应变能力。
2. “土壤不服”: “星火标准”脱胎于江源、岗巴、怒江这种极端环境,其技术路径和设备选型高度适配资源匮乏地区。但在平原市这类有一定基础的地区,患者和基层医生反而更迷信省城大医院的“高精尖”设备,对“简化版”技术心存疑虑。
3. “支付瓶颈”: 现有的医保支付体系是基于传统的、以耗材和检查为中心的服务项目收费(SF)模式,对于“星火”这种强调技术价值、通过流程优化降低成本的新模式,缺乏对应的、激励性的支付标准。
“我们太心急了。”苏晚晴在内部复盘会上坦言,“我们把‘星火模式’当成一个可以简单复制的‘产品’,但忽略了它本质上是一个需要因地制宜、逐步培育的‘生态系统’。”
林默沉默地听着各方汇报,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浏览着各地反馈的数据。他意识到,打赢理念之战只是第一步,将理念落地、生根发芽,是另一场更为艰苦卓绝的战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