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数据、刀锋与无声的较量(1/2)
龙泉工作站的工作迅速步入正轨,如同精密仪器开始高速运转。临时划拨的办公室墙壁上,挂满了患者的肺部ct影像和陆青屿构建的三维模型图,红色的标记笔圈出了一个个潜在的“功能孤岛”,蓝色的箭头标注着计划中的重建路径。
陆青屿面前的屏幕上,数据流如同瀑布般倾泻。她设计的评估模型正在显示出强大的威力。随着第五例、第六例手术的完成,初步的统计规律开始浮现。
“林主任,”她调出一个图表,“根据前七例手术的数据分析,位于肺叶中段、靠近胸膜、且有微小支气管通气的‘功能孤岛’,术后肺功能改善率显着高于那些位于肺门深处或血供单一的区域。这为我们术前筛选提供了更精确的量化指标。”
她又调出另一组数据,“另外,使用瑞泰的‘超细带针单股可吸收缝线’进行组织瓣固定的病例,术后漏气发生率低于使用其他型号缝线的历史对照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这些冰冷的数据,正一点点地将林默那神乎其技的操作,分解为可学习、可验证、可优化的科学模块。它们构成了这项新技术最坚硬的“铠甲”,也是未来应对任何质疑最有力的武器。
手术室里,教学氛围日益浓厚。林默开始有意识地将手术刀交给张浩和表现突出的赵德明。
“下刀角度再垂直五度,避开下方那条看不见的小静脉。”林默的声音在张浩耳边响起,冷静得像导航系统。张浩屏住呼吸,手腕微调,柳叶刀精准地划开目标组织,完美避开了血管。
在处理一个异常粘连的肺大疱时,赵德明遇到了麻烦,组织脆弱,分离困难。林默没有接手,而是指导他更换了更细的吸引器头,采用“钝性加雾化水分离”的技巧,一点点地将粘连松解。整个过程耗时更长,但对赵德明而言,收获巨大。
胡一山团队的医生们则如同干涸的海绵,疯狂吸收着一切。从器械的握持方式到缝合的打结技巧,从术中决策的逻辑到与麻醉、灌注的配合,林默团队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整套高标准的外科文化和协作模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