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思维的锋芒(1/2)
查房队伍离开病例b(终末期心衰)患者的床位,继续向前。学员们看向林默背影的眼神,已经不仅仅是敬畏,更多了一种对深邃思维的折服。
接下来来到病例A的床前——那位需要二次心脏手术的高龄患者。患者胸腔内情况未知,粘连严重是必然,手术如同在雷区排雷。
主管医生汇报时,重点强调了患者年龄、多项基础病以及第一次手术的陈旧记录不详,暗示着极高的风险。
林默听完,没有立刻点评,而是拿起床旁的影像片,对着灯光仔细观看。他看得极其专注,手指在片子上缓缓移动,仿佛能触摸到那些隐藏在影像背后的真实结构。
几分钟的沉默,压迫感十足。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他的判断。
终于,他放下片子,目光如手术刀般精准地扫向队伍中的几个学员。
“你,”他指向一个来自东北地区、以胆大着称的学员,“如果让你主刀,第一刀,你选哪里进胸?”
那学员没想到会被问及如此具体的手术步骤,愣了一下,梗着脖子回答:“原切口!沿着老路进去,直接!”
林默未置可否,目光转向埃里克:“施密特医生?”
埃里克沉吟片刻:“我会考虑侧方小切口探查,或者甚至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后备,再尝试粘连分离。避免第一刀就损伤心脏或大血管。”
这是更稳妥、更符合国际常规的思路。
林默依旧不评价,最后看向若有所思的赵德明:“赵医生,你的想法?”
赵德明盯着片子,犹豫地说:“林主任,我发现患者第一次手术的主动脉插管位置似乎偏高,而且术后ct显示胸骨后间隙有一些不均匀的软组织影……我担心,原切口下方,主动脉可能与前胸壁有粘连。如果第一刀选择原切口,会不会……”
他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已经很明显——贸然从原切口进入,极有可能第一刀就切在粘连的主动脉上,引发灾难性大出血!
此言一出,几个原本觉得从原切口进胸理所当然的学员,顿时惊出一身冷汗。连埃里克也露出了讶异和思索的表情,仔细回看影像,随即缓缓点头,认可了这个被忽略的风险点。
林默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赞许。他看向赵德明,点了点头:“观察得很细。这正是二次手术最凶险的地方—*历史的陷阱。”
他拿起记号笔,在影像片上画了一条线:“赵医生的担心很有必要。对于这个病人,我们的策略不是‘从哪里进去’,而是‘如何安全地靠近’。首选,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后备,这是我们的安全绳。然后,不急于劈开胸骨,而是先在胸骨后缘,用钝性分离与锐性分离结合,小心翼翼地向后、向下,‘啃’出一条安全隧道,直到确认主动脉位置和粘连情况,再决定是否以及如何扩大切口。”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势模拟着分离的动作,清晰而精准。
“记住,面对复杂情况,技术上的‘慢’,是为了战略上的‘快’和‘稳’。先求不败,而后求胜。”林默的目光扫过全场,每一个字都敲打在学员心上,“这台手术,我不会追求速度,甚至会预留出处理粘连的时间。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病人安全下台。”
没有激昂的语调,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这份基于深厚经验和精准判断的冷静与自信,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具冲击力。学员们仿佛已经看到了手术台上,林默如何一步步化解风险,将那颗脆弱的心脏从粘连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这才是顶尖外科医生的风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