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临床初试与查房立威(1/2)
星火培训正式进入临床见习阶段。学员们被分成小组,跟随杂交中心的医生们参与实际的诊疗工作。这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王副院长的“关照”如期而至,但方式颇为“体面”。
晨交班后,杂交中心的医生办公室内,苏晚晴拿着刚收到的本周手术排班表,眉头微蹙。
“林默,这周分到我们组的病例……有点意思。”她将排班表递给林默。
林默扫了一眼,立刻明白了其中玄机。排班表上,分给星火学员跟随见习的病例,清一色是那种“高难度、高风险、但预期效果可能并不显着”的类型。比如:
病例A:高龄、基础病多的二次心脏手术,粘连重,耗时长,术后恢复慢,很容易拉低科室的平均住院日和药占比指标。
病例b:终末期心衰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手术是最后一搏,成功率本就不高,极易出现术后并发症甚至死亡。
病例c:罕见病种,手术方式不确定,需要术中探索,对主刀要求极高,且极易因为诊断不明或手术不顺引发医疗纠纷。
“王院长这是给我们送了份‘厚礼’啊。”张浩也看明白了,语气带着不满,“这些病例,做好了是应该,做不好或者指标难看,就成了我们‘星火计划’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证据。还能顺带消耗我们中心的精力。”
埃里克在一旁听着中文翻译,若有所思:“很聪明的策略。不直接阻止,而是增加难度和风险,让你们在疲惫和压力下自行出错。”
林默将排班表放在桌上,表情没什么变化:“既然送来了,就收下。正好让学员们看看,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我们如何决策。”
他看向苏晚晴和张浩:“调整带教方案。重点不是追求手术的‘完美展示’,而是让学员全程参与术前评估、方案讨论、风险告知和术后管理。让他们理解,面对这样的病人,我们如何权衡利弊,如何与家属沟通,如何在逆境中寻求最佳路径。”
王副院长的“绊子”,被巧妙地转化为了更深层次的教学素材。
当天下午,林默亲自带领全体学员进行大查房。这是学员们第一次近距离观察林默在临床工作中的风采。
查房队伍浩浩荡荡,穿过杂交中心的病房走廊。林默走在最前面,白大褂的扣子一丝不苟地系着,步伐沉稳。他所到之处,无论是护士还是住院医,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眼神中带着敬畏。
学员们屏息凝神地跟在后面,感受着这股无形的气场。
来到病例b(终末期心衰合并肺高压)患者的床前。患者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性,面色晦暗,呼吸急促,即使吸着氧,指脉氧也仅在90%左右徘徊。
主管住院医汇报病史,声音有些紧张。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病例,手术与否,进退两难。
林默默默听完,拿起床旁的听诊器,仔细听诊了患者的心肺。他的动作专注而沉稳,仿佛周围的一切都静止了。
听完后,他没有立刻发表意见,而是先看向患者,语气温和:“老李,感觉怎么样?比昨天好点没?”
患者艰难地点点头,眼神里充满了求生欲。
林默这才转向查房队伍,目光扫过一众学员,最后落在刘鑫身上:“刘医生,如果你是主管医生,你的建议是什么?手术,还是保守?”
刘鑫没想到会被突然点名,楞了一下,硬着头皮回答:“患者心功能太差,肺高压严重,手术风险极高……我认为应该继续保守治疗,优化药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