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小石头成长记 > 第82章 钢刀入鞘

第82章 钢刀入鞘(2/2)

目录

赵班长拍着冰冷的装甲板:“这就是你们以后的‘老伙计’,也是你们的‘第二条命’!里面每一个按钮、每一根线路、甚至每一颗螺丝,你们都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它要是趴了窝,咱们全车人都得变成活靶子!”

他们学习如何登车,动作要快,顺序要对,防止磕碰;学习车内布局,驾驶位、炮长位、车长位、载员舱,狭窄的空间里挤满了各种仪器和设备;学习基本保养,擦炮膛、检查油路、维护电台。浓重的机油味和密闭空间带来的闷热感,让不少人感到不适,但所有人都咬着牙坚持。

王石安发现,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变得尤为重要。面对密密麻麻的仪表盘、复杂的通讯设备和火炮系统,死记硬背根本行不通,必须理解其工作原理和操作逻辑。他想起弟弟王望祖调试数控机床时的样子,沉下心,拿出当初啃课本的劲头,对着说明书和班长教的要点,一点点琢磨。他的沉稳和细心再次发挥了作用,在熟悉车内开关和保养流程时,他往往比旁人更快上手。

下连后的训练,强度和专业性远超新兵连。他们需要以车组为单位进行训练。驾驶员、炮长、车长、载员(步兵)必须默契配合。从听到“登车”口令到车辆发动出击,有时间限制;下车战斗时,如何利用车体掩护、如何步坦协同进攻防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演练,形成肌肉记忆。最初依然是混乱不堪,不是有人登车慢了,就是下车后步兵和战车脱节。赵班长的骂声比新兵连教官更凶,但也更一针见血:“王石安!你是车长的眼睛!不能只看前面!侧翼!注意侧翼!”“二车!你们的步兵呢?扔后面给敌人点名吗?!”

五公里越野变成了武装五公里,背着战斗装具、扛着枪在丘陵地里狂奔;四百米障碍成了家常便饭;此外还有专为装甲步兵设计的体能课目,推轮胎、举炮弹、牵引横越等,对爆发力和协作能力要求极高。王石安的体能中上,但不算顶尖,他再次发挥“笨鸟”精神,别人练一遍,他练两遍,晚上拉着同车组的战友加练协同动作。

打靶不再是固定距离的精度射,增加了乘车射击、运动目标射击、夜间射击等多种复杂条件下的应用射击。战车的轰鸣和震动对射击稳定性提出了巨大挑战。王石安第一次在行进中的步战车上射击时,差点因为颠簸脱靶。但他很快调整呼吸,努力适应节奏,他那种沉稳的特质和不错的枪感再次帮了他,成绩稳步提升。

一次连队组织的红蓝对抗演练中,王石安所在的车组担任尖刀班突击任务。因为求胜心切,判断失误,他们的步战车“冒进”,脱离了主力掩护,被“敌方”反坦克火力“包了饺子”,整车“阵亡”。

演练总结会上,连长当着全连的面,把他们车组批得狗血淋头:“……脑子里装的都是浆糊吗?协同要领喂狗了?以为开了铁壳子就刀枪不入了?这是战场!你们第一个‘死’!”

王石安低着头,脸上火辣辣的。那种挫败感比新兵连任何一次挨骂都更强烈,因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车组的失败,他觉得自己拖累了战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