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银幕后的天才(2/2)
“他好像很少在媒体上露面,挺神秘的,只知道他是国外顶尖电影学院毕业的,背景好像也挺好的,但具体不太清楚。”沈砚继续说着打听来的零星信息。
回到工作室,江浸月鬼使神差地打开电脑,搜索了“顾辰风”的名字。
搜索结果跳出他的简介和作品列表,奖项栏长得惊人。照片很少,仅有的几张也是抓拍或在领奖台上的侧影。照片上的男人看起来清俊温和,戴着副细边眼镜,气质儒雅,与他在影片中展现出的那种深刻甚至略带尖锐的洞察力似乎有些不同。但那双透过镜片看向镜头的眼睛,却异常明亮和专注,透着一种沉静的力量。
她浏览了几篇关于他电影的深度影评,评论家们不吝用“天才”、“独一无二的视觉诗人”、“未来大师”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他。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评论都提到,他的作品保持着极高的独立性和作者性,从未向商业诉求妥协。
这与她目前的处境,形成了微妙而又鲜明的对比。
她关掉网页,靠在椅背上,心里有些复杂。顾辰风的成功,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另一种创作者的可能——纯粹、独立、备受尊敬。而这,似乎与她选择签署那份“卖身契”、置身于殷夜沉冰冷掌控下的道路,背道而驰。
但很快,她又摇了摇头,甩开了这丝不切实际的比较。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面对的现实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顾辰风的道路无法复制,而她,必须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找到坚持下去的意义和方式。
只是,那个才华横溢、坚持自我的导演形象,连同他那部充满力量的《尘光》,确实在她心中留下了一抹清晰的印记,像夜空中一颗遥远的、明亮的星,提醒着她创作最初的模样和可能达到的高度。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周屿发来的邮件,关于明天项目进度核查的具体时间和要求。
现实的压力再次悄然合拢。
但她深吸一口气,感觉心境似乎比之前平和了一些。她回复了邮件,然后重新打开了《星耀》的设计文件。
苏晚意的轻视,殷夜沉的冰冷,或许是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 但至少,在创作的领域里,她还可以努力守住自己的标准,像那个银幕后的天才一样,尽力去触碰一丝纯粹的光芒。
哪怕,是戴着镣铐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