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银幕后的天才(1/2)
苏晚意那些裹着蜜糖的针刺,并未随着离开寰宇大厦而消散。它们细微却顽固地扎在江浸月的心头,隐隐作痛。那种被居高临下审视、被划归为“另一个世界”的隔阂感,让她在回到工作室后,依旧感到一阵挥之不去的沉闷。
团队依旧忙碌,新设备的效能让大家沉浸在工作带来的充实感中,暂时无人察觉她情绪的细微波动。她强迫自己投入工作,审阅设计稿,批复流程,但效率却有些低下。苏晚意那句“希望能坚持下去”和殷夜沉冷眼旁观的模样,总在不经意间窜入脑海。
傍晚,沈砚察觉到她的异常,试探性地提议:“月姐,看你挺累的,晚上要不要去看场电影放松一下?最近有部艺术片口碑很好,叫《尘光》,导演顾辰风听说是个天才,拿奖拿到手软。”
江浸月本想拒绝,但想到回去也是对着空荡荡的公寓和那些烦心的思绪,便点了点头。“好。”
电影院离工作室不远,是一家专放文艺片的小影院。场内人不多,灯光暗下,银幕亮起。
《尘光》的叙事风格沉静而克制,镜头语言却极具力量,每一个画面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充满了难以言喻的诗意和情感张力。故事讲述了一个边缘小人物在困境中坚守内心微光,最终以某种近乎悲剧的方式照亮他人的故事。没有煽情的音乐,没有刻意的煽动,却能让人的心被紧紧揪住,沉浸其中。
江浸月很快就被吸引住了。作为一名创作者,她敏锐地感受到了这部作品背后那惊人的才华——对人性细腻的洞察、对画面极致的掌控、对节奏精准的把握。这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近乎天赋的感知和表达力。
影片播放到中段,一段长达五分钟、几乎没有对白,仅靠镜头运动和光影变化来表现主角内心巨大悲恸与觉醒的独角戏,让她几乎屏住了呼吸。那种纯粹用视觉语言抵达情感核心的力量,让她感到震撼。
片尾字幕缓缓升起,灯光亮起,影院里却依旧一片寂静,似乎观众们都还沉浸在影片带来的情绪余韵中。
江浸月坐在座位上,久久没有动弹。心底因苏晚意而起的那些憋闷和烦躁,竟奇异地被这部影片洗涤、抚平了不少。她感受到的是一种源于纯粹创作本身的共鸣和力量。
字幕上,导演的名字反复出现——顾辰风。
她记住了这个名字。
走出影院,晚风拂面,带着初秋的凉意。沈砚在一旁感慨:“这顾辰风真是名不虚传,听说他年纪不大,也就三十出头,但已经是国际公认的顶尖作者导演了。独立制片,从不依附大公司,作品虽然不多,但部部都是精品,拿遍了三大电影节的奖项。”
江浸月默默听着,脑海里回想着影片中的画面。那种对作品的极致打磨、对自我表达的坚持,让她心生敬佩,也隐隐生出一丝向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