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熵增的抉择(2/2)
“伏羲”的险招
面对“网络熵增”的绝境,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再次投向了那被严格管控的“伏羲”实验室。
“也许……我们不需要直接干预人类意识。”苏桐在理事会的一次非正式研讨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我们利用‘量子信息雕刻’效应,不是去影响决策者,而是去…… ‘梳理’我们自身网络内部那混乱的数据流呢?”
她进一步阐述:“将网络内部庞杂无序的数据,视为一个‘高熵态’的信息系统。通过设计特定的信息化脉冲,与网络中承载关键信息的量子比特(尽管是宏观模拟的)产生‘共鸣’,是否可以像一把无形的‘信息梳子’,优先稳定和强化真实目标信号,同时抑制和消散那些冗余、错误的噪声数据?这是一种…… ‘信息减熵’ !”
这个设想,让所有与会者都倒吸一口凉气。它巧妙地将“伏羲”的力量应用范围,限定在了己方的机器系统内部,绕开了“干预人类”的伦理红线。但其风险同样巨大——将这种极不稳定的、作用于信息本质的力量,引入己方最核心的神经网络,无异于在心脏旁边安装一个不知道会释放止痛剂还是毒药的未知装置。
理事会进行了长达十二小时的激烈辩论。支持者认为,这是解决“网络熵增”、避免系统崩溃的唯一希望;反对者则警告,这可能导致网络逻辑被不可逆地扭曲,甚至产生无法预测的“信息突变”。
最终,决定权再次回到了陈北玄手中。
他看着窗外。夜色中,719厂的灯火依旧,但每一盏灯下,都仿佛压着千钧重担。外部强敌环伺,内部系统濒临极限,而唯一可能破局的力量,却是一把可能伤己的双刃剑。
“批准进行‘有限度、最低强度’的闭环实验。”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实验范围严格限定在独立的、与主网物理隔离的测试子网内。目标只有一个:验证‘信息减熵’的理论可行性。理事会全程监控,一旦出现任何超出预期的异常,立即终止,并永久封存该方向研究。”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记住,我们是在尝试用火来对抗冰。要么融化坚冰,开辟生路;要么……引火烧身,万劫不复。”
抉择已下。一场更加凶险的赌博开始了。这一次,他们赌上的,不仅是技术的成败,更是自身赖以生存的“神经中枢”的安危。
熵增的洪流汹涌而来,持灯者们能否用那缕来自深渊的微光,为其开辟一条新的河道?答案,将在那与世隔绝的测试子网中,悄然揭晓。而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已在这条不归之路上,踏出了更深、更无法回头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