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熵增的抉择(1/2)
“不归之点”的决议,如同一道沉重的铁闸落下,将“伏羲”计划与整个719厂的命运,锁进了一条充满未知迷雾与道德荆棘的单行道。陈北玄力排众议设立的“普罗米修斯理事会”迅速成立并开始运转,其成员名单本身就是一份绝密档案,囊括了共和国在相关领域最顶尖、也最值得信赖的头脑。他们的首要任务,不是推动,而是束缚——用最严苛的伦理框架和最冷静的战略推演,为这项可能撬动人类文明基石的技术,打造一副绝对可靠的“缰绳”。
然而,外部的压力,从不因内部的审慎而有丝毫减缓。
“欧米伽”的阴影
林雪带来的情报显示,对手对“Ω辐射”的分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多个顶尖国家实验室通过数据共享与联合模拟,已经初步排除了其作为已知粒子衰变或聚变产物的可能性,并将其研究重心转向了更基础的物理理论。
“他们开始大规模调用超级算力,运行修改后的量子场论模型,试图寻找能够产生类似辐射效应的理论参数。”林雪在全息投影前汇报,影像因加密而略显模糊,但她的忧虑清晰可辨,“更麻烦的是,他们似乎将‘Ω辐射’的出现,与之前‘镜花’系统中表现出的‘智能适应性’联系了起来。一份提交给其最高决策层的评估报告认为,我们可能已经实现了某种初级的…… ‘物理层面的人工智能’ ,或者掌握了直接与物理背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
这个推断,虽然离真相尚有距离,但其指向的危险性却丝毫不减。它意味着,对手已经开始将719厂视为一个可能突破现有科学范式的“异常实体”,而非单纯的战略竞争对手。这种定位的转变,将极大降低对手在后续对抗中采取极端措施的阈值。
“熵增”的困境
就在理事会为“伏羲”划定第一条“绝对禁止进行任何形式的人类意识直接干预”的红线时,赵磊负责的“探针”网络运维团队,遭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网络熵增”。
随着对手持续不断的、花样翻新的探针式攻击和信号污染,“探针”网络为了维持基本功能和“镜花”系统的运转,其内部的数据流变得日益庞杂、混乱。节点之间传递的,不再仅仅是清晰的目标扰动信号,还混杂着大量用于模拟欺骗的虚假数据、用于对抗干扰的冗余指令、以及系统自身在高压下产生的各种错误和噪声。
整个网络,正在从一个精密的传感系统,滑向一个臃肿、低效、充满内部干扰的混沌体系。其“信噪比”持续下降,对真实威胁的响应速度和处理精度,都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衰减。
“我们像是在试图用一团不断膨胀的迷雾,去捕捉另一团迷雾中的影子。”赵磊在技术简报会上,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外部压力在增加我们系统的‘熵’,而我们的对抗措施,本身又在制造新的‘熵’。再这样下去,网络可能会因为内部数据混乱而陷入‘热寂’——即全面瘫痪。”
传统的优化手段,如提升算力、精简代码,在这种结构性“熵增”面前,收效甚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