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认知域的暗战(2/2)
“基石”行动包含几个层面:
1. 正面引导,塑造技术自信:主动策划一系列高质量的技术宣传内容,不直接反驳那篇博客的论点,而是通过展示“麒麟”平台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测试数据、“苍穹”蜂群在强干扰下的协同能力、“谛听”系统在信息冗余与纠错方面的设计理念,潜移默化地塑造“华夏智能装备具备强大战场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的专业形象。这些内容通过官方背景的学术期刊、权威技术论坛和可信的海外合作渠道进行释放。
2. 设置新议题,掌握话语权:组织真正的技术专家,撰写深度分析文章,将讨论引向更具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方向。例如,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指挥官在未来战场上的最佳协作模式”、“如何构建具备‘免疫系统’的智能军事体系”等。通过提出新的、更高级的议题,来淡化甚至覆盖对手设置的负面议题,争夺认知域的定义权。
3. 内部加固,凝聚共识:在719厂内部,乃至更广泛的协作体系内,加强关于技术路线自信和战略定力的教育。通过内部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让所有研发人员清楚地认识到认知域斗争的存在和手法,筑牢内部的思想防线,避免被外部杂音所干扰。
4. 精准反制,揭露意图:在适当的时机和渠道,通过非官方但可信的“消息人士”,有限度地披露一些对方进行认知战渗透的证据和手法,揭露其背后的战略意图,使其“客观、中立”的伪装被剥落,削弱其言论的可信度。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同样考验智慧和意志的战争。报告、文章、数据、访谈……都成为了这场暗战中的子弹。林雪的团队需要精确分析每一篇可能带有认知攻击色彩的文章背后的意图和潜在影响;赵磊和苏桐则需要将复杂的技术原理,转化为能让外界理解和信服的语言;而陈北玄,则要统筹全局,把握反击的力度和时机,既要有效消除负面影响,又不能显得过于急躁和 defensive(防御性),以免落入对方“你越反驳越说明你心虚”的陷阱。
“基石”行动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它更像是一场春雨,润物无声。但陈北玄相信,只有在这场认知域的暗战中站稳脚跟,牢牢掌握技术自信的话语权,他们在地面和电磁领域打造的那些钢铁长城与无形盾牌,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威力。技术的竞争,最终是体系的竞争,而体系的根基,在于人心与认知。这场围绕“认知”展开的暗战,其重要性,已然超越了任何单一的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