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未来的回响与“基石”的延伸(1/2)
“基石”行动如同在认知域的迷雾中投下几颗精心打磨的探路石,涟漪缓缓扩散,其效果需要时间来沉淀和验证。然而,就在719厂多线并进,应对着从物理防御到认知对抗的全方位挑战时,一些由他们自身技术突破所引发的、更深层次的“未来回响”,开始隐约浮现。
回响一:技术伦理的幽灵
崔浩在一次内部技术沙龙上,分享“灵枢”技术在微型医疗机器人领域应用前景时,一位刚加入“深蓝学院”不久的年轻生物伦理学家,提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工程师都陷入短暂沉默的问题:
“崔工,您描绘的精准药物递送前景非常美妙。但如果我们能如此精确地控制微纳机器人在人体内运动并释放载荷,这是否意味着,理论上,我们也能控制它执行……相反的任务?比如,精准破坏特定细胞,或者携带非治疗性载荷?我们是否在打开潘多拉魔盒的同时,已经准备好了控制盒中恶魔的锁链?”
这个问题超越了纯粹的技术可行性,直指技术背后的伦理责任。会议室里,习惯于思考“能不能做到”的工程师们,第一次被“应不应该这样做”以及“如何防止滥用”的问题所震撼。
几乎在同一时期,林雪的情报简报中也开始出现零星信息,显示某些境外非政府组织和研究机构,开始关注并讨论与“灵枢”、“蜂群”等技术相关的“潜在伦理风险”和“自主武器扩散”问题。这些讨论虽然尚未形成主流舆论,但苗头已现。
陈北玄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下一场更为复杂的博弈——技术伦理与舆论制高点的争夺。他指示林雪团队开始系统跟踪国际上的相关讨论,并要求“深蓝学院”增设科技伦理相关课程,邀请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参与研讨,提前为未来的伦理辩论进行知识储备和思想武装。
回响二:标准之争的序曲
随着“灵枢”打印技术论文的正式刊发和在学术圈引起的关注,一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相关技术委员会,开始向崔浩团队发出观察员资格邀请,希望他们能参与下一代微纳增材制造技术标准的讨论。
与此同时,王振国也从外贸渠道反馈,一些潜在的高端客户在考察“麒麟”平台外贸型时,除了性能参数,开始频繁询问其各项接口、数据格式是否符合“国际主流标准”或是否有“独立的、开放的标准体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