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 > 第102章 灵枢初啼

第102章 灵枢初啼(1/2)

目录

崔浩团队的加入,如同一股新鲜血液注入了“火种”实验室。那台被命名为“灵枢一号”的原理样机,被小心翼翼地拆卸、打包,运抵719厂,在一个新建的、洁净度达到最高标准的专用实验室里重新组装起来。与之相伴的,是崔浩和他几个核心弟子那混合着兴奋与忐忑的心情。

挑战立刻接踵而至。

“灵枢一号”在大学实验室里是突破性的原理验证装置,但到了需要面向工程应用的“火种”实验室,它显得如此“稚嫩”和“脆弱”。

首先是材料的适配性。 “火种”计划涉及的材料体系远超崔浩之前的研究范围。从高熔点的碳化硅、氮化铝陶瓷粉末,到特殊的非晶合金前驱体,再到各种功能性的压电、热电材料,每一种新材料都需要重新摸索其制备成稳定纳米悬浮液或粉末的工艺,以及与之匹配的激光参数和超声场模式。这是一个繁琐且充满未知数的过程。

负责材料前处理的团队成员几乎住在了实验室,尝试了数十种分散剂、溶剂和球磨工艺,才勉强得到了几种关键材料的、能满足“灵枢”打印要求的稳定浆料。而激光参数的调试更是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功率低则材料无法有效转移,功率高则直接气化或破坏材料结构,寻找那个“甜蜜点”需要大量的试错。

其次是精度与效率的平衡。 “灵枢一号”的打印精度极高,可以达到微米级别,但它的打印速度慢得令人绝望——打印一个指甲盖大小的、结构简单的样品就需要数小时。而对于装甲应用而言,他们需要制造的是分米级甚至米级的构件,按照这个速度,打印一块装甲板需要数年时间。

“我们必须提速!至少提升两个数量级!”苏桐看着屏幕上缓慢增长的打印层,眉头紧锁。

崔浩和他的团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开始对“灵枢一号”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和优化。他们设计了多喷嘴并行打印系统,试图同时转移多种材料;他们优化了超声场的控制算法,提升了悬浮液滴的稳定性和定位速度;他们引入了更高频率和功率的脉冲激光器,试图在保证打印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单次转移时间。

失败是家常便饭。多喷嘴系统工作时相互干扰,打印出的结构错位严重;优化算法不当导致液滴飞行轨迹失控,在接收基板上炸开一团团墨渍;新激光器功率不稳,时而烧穿基板,时而打印失败。

实验室里弥漫着烧焦的气味和沮丧的情绪。连续两周,团队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一天深夜,崔浩独自一人对着布满错误数据的屏幕发呆,眼中布满血丝。陈北玄无声地走进实验室,递给他一杯浓茶。

“陈总,我……”崔浩的声音有些沙哑,“我是不是太乐观了?这项技术,可能真的还不成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