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 > 第99章 异质融合与“活着的铠甲”

第99章 异质融合与“活着的铠甲”(1/2)

目录

“火种”实验室的正式成立,像一股清新的风暴席卷了深蓝实验室。那些被抽调来的年轻骨干,带着初步验证成功的兴奋与证明自己的渴望,投入到了将“可能性”转化为“技术原型”的艰巨任务中。然而,他们很快发现,零散的火花与可以持续燃烧的火焰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

最大的挑战在于 “异质材料的动态耦合”。

苏桐团队在尝试将多孔压电陶瓷结构与Path A研发的新型碳化硅基板进行集成时,遇到了难题。在准静态条件下,通过特种粘结剂,两者可以良好结合。但一旦承受高速冲击,应力波在两种声阻抗迥异的材料界面处发生剧烈的反射和折射,不仅导致大部分机械能无法有效传递给压电结构,更常常引发陶瓷基板的提前碎裂或界面剥离。那些在单独测试中能产生千伏脉冲的漂亮结构,在集成后往往变得“哑火”,或者只在整体结构崩溃的瞬间产生一个无用的死亡信号。

“冲击波不听话,它不喜欢拐弯,更不喜欢从‘硬’的地方传到‘软’的地方。”一个研究员盯着高速摄像机里再次碎裂的样品,沮丧地总结。

另一边,研究形状记忆合金-热电薄膜复合体系的团队也陷入了困境。激光脉冲模拟的热冲击毕竟与真实的动能冲击不同。当他们尝试将薄膜集成到一块金属背板上进行实弹测试时,弹丸的冲击在瞬间就将精密的纳米多层结构彻底粉碎、熔化,相变潜热与热电效应根本来不及发生。微观尺度设计的精巧,在宏观暴力的冲击下,脆弱得不堪一击。

“我们的‘功能单元’太娇气了!它们就像玻璃做的琴弦,指望它们在战鼓轰鸣中奏出乐章,简直是痴人说梦!”团队负责人的语气中充满了挫败感。

连续的失败让“火种”实验室的气氛从最初的火热逐渐降温。质疑的声音开始悄悄出现:这是否真的只是一个耗费资源的科幻项目?

陈北玄密切关注着进展,他并没有因为挫折而失望,反而从中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他再次召集了“火种”团队,但没有讨论具体的技术细节。

“我们之前的思路,是否仍然停留在‘组装’的层面?”陈北玄在白板上画了一个示意图:一层装甲,上面“贴”着各种功能单元,“就像给古代的铠甲贴上符咒,指望它们发挥神力。但真正的突破,或许不应该是在‘贴’,而是在‘长’。”

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核心概念——“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与增材制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