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 > 第96章 破晓的代价

第96章 破晓的代价(1/2)

目录

“灰烬”测试部分成功的消息,像一块千钧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深蓝实验室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仪器运行的嗡鸣声显得格外刺耳。极限压力下的“淬火”状态,开始显露出其残酷的一面。

Path B(“精卫”)区域率先传来了坏消息。

高通量暴力筛选出的几种非晶合金-陶瓷复合样品,在模拟极端热冲击的测试中,表现远不及预期。一种样品在高温高压下发生了严重的界面剥离,如同干涸的土地般龟裂;另一种则出现了灾难性的晶化,非晶态结构在冲击瞬间瓦解,失去了其高弹性的优势,变得比普通金属更脆。

“问题还是出在界面上!”Path B的负责人声音沙哑,眼中布满血丝,“在瞬态极端条件下,我们无法控制非晶相与陶瓷相之间的原子扩散和反应,形成的脆性相成了裂纹扩展的高速公路!”

他们尝试了多种界面改性层,从纳米金属薄膜到复杂的多层梯度结构,但面对“灰烬”模拟弹头带来的瞬时超高温度和应力,这些精心设计的界面都显得如此脆弱。连续的重挫让团队士气低落到了谷底,积累的海量数据此刻仿佛都变成了记录失败的耻辱柱。

Path A(“神盾”)在取得粉体突破后,也陷入了新的瓶颈。

苏桐团队利用自制球形粉体,在“炎龙”热等静压炉中不断冲击更高的温度和压力。然而,当烧结温度提升到一个新的临界点时,材料的性能并未如预期般线性增长,反而出现了剧烈的波动。有时能得到性能略有提升的样品,但更多的时候,是样品内部出现不可控的异常晶粒长大,形成巨大的“缺陷岛”,严重劣化了材料的整体韧性。

“我们可能触及了这种材料体系在当前技术路径下的‘天花板’。”苏桐疲惫地揉着太阳穴,对赵磊和陈北玄汇报,“温度和压力就像双刃剑,在促进致密化的同时,也给晶粒提供了过高的能量,导致局部失稳。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在极端条件下依然能‘束缚’住晶粒,但这……可能需要原理上的创新,或者引入我们尚未认知的烧结助剂体系。”

她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着几块刚刚完成测试的样品,其中一块赫然已经从内部断裂,断口处能清晰地看到粗大的、如同肿瘤般的晶粒。

唯一能称得上“进展”的,是Path C(“夸父”)。

“尖刀小组”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成功制备出了一块巴掌大小、结构相对完整的稀土掺杂氮化铝陶瓷块体。初步测试表明,其在高温度下的相稳定性确实远超未掺杂的样品,展现出了一丝令人振奋的潜力。

然而,这代价是巨大的。为了这一小块样品,他们耗费了价值惊人的高纯稀土原料,并且制备工艺复杂到令人发指,几乎无法重复。更严峻的是,在随后的一次热震测试中(模拟被击中瞬间的剧烈温度变化),这块珍贵的样品依然未能逃脱开裂的命运,虽然裂纹扩展速度似乎有所减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