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 > 第43章 电机绕组的困境

第43章 电机绕组的困境(1/2)

目录

“麒麟”项目动力系统的技术路线之争尘埃落定,全电驱动的方向得到明确。陈北玄深知,这将是一场比“沙漠之狐”和Vdb-1.0总线控制器更加艰苦卓绝的攻坚战。而这场战役的第一个堡垒,便是电驱动系统的核心——高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机。

理论是丰满的,现实却无比骨感。当陈北玄带领着新成立的电传动核心技术攻关小组(成员包括从动力组抽调的两名有电机维修经验的老师傅,以及小张、小李等电子实验室骨干)开始着手第一台原理样机的设计时,第一个看似基础却又无比棘手的难题便横亘在面前——电机绕组的制造。

陈北玄设计的这台目标功率150千瓦的永磁同步电机,对绕组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需要采用利兹线(Litz wire)以减小高频下的趋肤效应损耗;绕线方式需要精确控制,确保三相电阻和电感平衡;绝缘等级要求达到h级(180c)以上,以承受电机内部的高温;更重要的是,绕组的端部需要特殊的成型和固定工艺,以抵御车辆恶劣工况下的剧烈振动。

这些要求,对于719厂现有的条件而言,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厂里原有的电机维修车间,只能处理普通异步电机的重绕,使用的都是普通的漆包圆铜线,绕线靠老师傅手摇绕线机,绝缘处理也就是刷一层绝缘漆,精度和性能完全无法满足要求。

“陈工,这利兹线……咱们听都没听过啊!去哪里搞?”一位姓钱的老师傅看着图纸上对导线的要求,愁容满面。利兹线是由多股极细的、彼此绝缘的导线绞合而成,专门用于高频场合,在国内市场上极为罕见。

“还有这绕线模具,精度要求这么高,咱们厂的车床根本做不出来!”另一位老师傅补充道。

“绝缘材料也是问题,普通的绝缘漆耐温不够,需要专门的云母带或者耐高温薄膜……”小张查看着资料,眉头紧锁。

没有材料,没有设备,没有工艺。电传动攻关的第一步,就陷入了僵局。实验室里,那台计划用来测试电机性能的测功机(还是从大学淘换来的二手货)空空荡荡地等着它的“心脏”,而“心脏”却连最基本的“血管”都造不出来。

陈北玄面对困境,再次展现了他那超越常人的问题解决能力。他没有坐等,而是立刻兵分几路:

一路,解决材料问题。 他亲自起草报告,向周卫国说明利兹线和特种绝缘材料的紧迫性和不可替代性,申请动用“麒麟”项目的特别经费,通过林雪那条线和其他一切可能的外贸、科研渠道,不惜代价寻找和采购样品。同时,他也没有放弃自力更生的尝试,安排钱师傅尝试用多股极细的普通漆包线手工绞合,模拟利兹线的效果,虽然性能会打折扣,但至少可以用于前期的原理验证。

另一路,攻克绕线工艺。 没有高精度的自动绕线机,他们就“土法上马”。陈北玄根据电机定子铁芯的尺寸和槽型,亲自设计了绕线模具的图纸,要求公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这几乎达到了厂里现有加工能力的极限。王师傅亲自出马,带着最好的车工和钳工,凭借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和手感,在普通机床上进行“微雕”般的加工,反复测量、修整,花了整整五天时间,才勉强做出了第一套符合要求的模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