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总线控制器的难题(1/2)
第一个FpGA程序的成功,如同在电子实验室晦暗的探索之路上点亮了一盏微灯。但这光亮仅仅照亮了脚下的一小片区域,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麒麟”项目电子系统中最为核心和复杂的挑战之一——设计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辆内部总线控制器。
陈北玄为“麒麟”规划的综合电子架构,其神经中枢便是一条高速、可靠、具备强实时性的车辆数据总线。他参考并超越了当时已有的IL-Std-1553b(美军标,命令\/响应式,带宽1bps)和初代总线(主要用于汽车控制,带宽最高1bps),提出了一种暂命名为“Vdb-1.0”的总线协议构想。其目标带宽不低于10bps,支持多主节点和事件触发机制,并具备极高的错误检测和容错能力。
实现这一协议的核心,便是Vdb-1.0总线控制器。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计数器,而是一个复杂的数字状态机,需要精确处理数据帧的封装、发送、接收、校验、仲裁、错误处理等一系列复杂逻辑。
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体现在VhdL代码的复杂性上。要实现Vdb-1.0控制器,代码量将是之前计数器的数百倍,模块众多,状态转换复杂,时序要求极其苛刻。小张和小李虽然初步掌握了VhdL语法,但要独立设计如此复杂的系统,能力还远远不够。
陈北玄不得不亲自承担起核心架构和关键模块的设计。他绘制了详细的控制器内部模块框图:包括总线接口单元、协议解析单元、发送缓冲区管理、接收过滤器、错误管理单元、以及寄存器配置接口等。每一个模块都需要用VhdL精确描述。
代码编写的过程如同在悬崖边行走。一个细微的时序错误,比如某个信号比预期晚了一个时钟周期产生,就可能导致整个状态机锁死;对总线仲裁逻辑考虑不周,可能在多节点同时请求发送时造成数据碰撞和丢失;错误处理机制不完善,则可能因单个节点的故障导致整个网络瘫痪。
仿真(Siution)成为了他们最依赖,也最折磨人的工具。由于没有足够先进的仿真工具,他们只能在Ax+pLUS II自带的简易仿真器中进行测试。编写测试平台(testbench)激励文件本身就是一项繁重的工作,需要模拟各种正常和异常的总线 traffic。每一次仿真的运行都极其缓慢,往往需要等待数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才能看到结果。
而结果,往往是令人沮丧的“红色波形”——表示信号值出现未知(x)或者冲突。然后就是漫长而痛苦的调试(debug),需要像侦探一样,根据仿真波形,逐行分析代码,定位问题的根源。
“陈工,发送状态机好像卡在等待应答的状态了,一直出不来。”
“检查一下超时计数器是否在正确条件下清零,还有,接收节点的应答信号是否符合协议标准。”
“仲裁模块这里,两个节点优先级相同的时候,仿真显示仲裁失败了。”
“修改仲裁算法,加入随机退避机制,避免活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