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新秩序的基石(1/2)
雁回关大捷的余温尚未散尽,林默已将其转化为构建新秩序的磅礴动力。捷报带来的威望与震慑,如同无形的巨手,强行按下了朝堂上许多不和谐的声音。此刻,再无人敢公开质疑“格物奇技”与“惊雷”利器,清流们递上的奏章里,也暂时收敛了空泛的道德指责,转而开始小心翼翼地探讨“实学”与“仁政”如何“相得益彰”。
林默并未因暂时的沉寂而放松,他深知,唯有将权力与理念深深嵌入国家运行的肌理之中,方能根基永固。澄心堂内,一场关乎国本、更为深刻的变革,正以惊人的效率推进。
首要之事,便是将“惊雷”的力量制度化、规模化。工部与格物院的联合勘察小组,最终选定在毗邻大型铁矿、水系便利的芜湖设立“军器监”。诏令下达,数以千计的匠户、囚徒、流民被征调,在军队的护卫下,如同蚁群般开始营建这座注定将改变战争形态的庞大工坊。林默亲自批复了军器监的架构:下设铁冶司、火药司、铸造司、研发司,由墨衡暂领监正,直接对太师府负责。来自格物院的最新图纸、工艺流程标准被快马送去,要求新建的工坊必须采用最新的水力锻锤、鼓风设备,并试行林默提出的“标准化生产”与“流水作业”概念。
“太师,此‘标准化’与‘流水线’之法,果真能大幅提升效率?”新任的工部尚书,一位由林默提拔的务实派技术官僚,在接到详细的实施方案后,仍有些难以置信。
“且看成效。”林默并不多言,只是将一份格物院关于齿轮零件标准化生产后,组装效率提升五倍的报告推到他面前。“军器监所产之一切,小至一枚螺丝,大至一门铁炮,皆需合于规制,可互换通用。此乃未来工业之基石。”
“工业?”尚书咀嚼着这个陌生的词汇,虽不甚解,却从林默笃定的目光中感受到了其分量,躬身领命而去。
与此同时,针对“惊雷”武器的战术战法研究与专属部队的建设也提上日程。林默下令,从北境边军、禁军以及暗影卫中,遴选识文断字、心思缜密、忠诚可靠的士卒五百人,组建“神机营”。由墨衡及几位在雁回关表现出色的炮手担任首批教官,不仅教授火器操作、维护保养,更需学习基础的数学、物理知识,以理解弹道、射程等概念。林默的目标,是将“神机营”打造成一支完全脱离冷兵器作战思维、精通火力运用的专业化部队,成为他手中最锋利的剑。
朝堂之外,另一项影响深远的工作也在同步展开。根据林默的指示,由格物院牵头,联合礼部、国子监,开始编纂《格物基础》与《实学纲要》。这两部书籍,旨在系统梳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摒弃玄学思辨,强调观察、实验与逻辑推导,并试图将其与经世致用之道相结合。林默亲自审定了大纲,要求语言力求通俗,配以图示,目标并非培养高深的理论学者,而是为整个官僚体系、乃至社会,播下理性与实证思维的种子。
“太师,此举恐招致守旧士林更激烈的反对。”一位参与编纂的格物院博士不无担忧。将“匠作之术”堂而皇之纳入近乎官学教材的范畴,无疑是向传统儒学教育体系发起的正面挑战。
“反对之声,从未停歇。”林默平静回应,“昔日孔子删述六经,亦非尽合时宜。学问之道,当与时俱进。《格物》《实学》并非要取代圣贤书,而是补其不足,强其筋骨。将其发往各州县官学,命教谕讲授,学子习读。告诉那些学官,年底考核,此二科将与经义同等重要。”
这道命令,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下投下了一块巨石。可以预见,当书籍下发,考核标准颁布之时,必将引起轩然大波。但林默意在借此,强行扭转社会风气与人才培养的方向,为未来的持续变革储备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