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产业的脉搏(1/2)
家乡的温情尚在指尖萦绕,林长青却已悄然切换了状态。他婉拒了又一场同学聚会,将一天的时间,安排给了距离家乡不远、那家获得催化剂技术授权的东方石化下属工厂。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礼节性回访,更是他内心深处,对自身技术落地生根后最直接的审视与触摸。
苏雨晴陪同他前往。她换上了一身更为干练的休闲西装,安静地跟在他身侧。她知道,今天她将看到的,是林长青另一个重要的侧面——那个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和论文,更能将知识转化为磅礴生产力的创造者。
工厂坐落在市郊,巨大的储罐、纵横交错的银色管道和高耸的反应塔,构成了一片钢铁森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特有的化工原料气味,机器的低沉轰鸣如同巨兽平稳的呼吸,震动着脚下的大地。
工厂的负责人和王工早已在门口等候。他们的态度比在京城谈判时更多了几分由衷的敬重。技术的价值,已在生产数据的稳步提升和真金白银的成本节约中,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林总,欢迎莅临指导!”负责人热情地握手。
“我只是来看看,学习学习。”林长青语气平和,目光却已如鹰隼般扫过庞大的厂区。
他们穿上安全帽和防静电工服,走进了生产装置区。灼热的气流扑面而来,管道的保温层散发着热量,巨大的反应器发出低沉的嗡鸣。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专注操作,对林长青这一行人的到来并未过多关注,这里是属于技术和纪律的领域。
林长青没有过多言语,他放慢脚步,目光缓缓掠过那些轰鸣的泵机、蜿蜒的管道和控温系统的显示屏。他悄然运转起一丝天眼通的能力,并非深入微观,而是以一种更偏向能量流动和宏观系统协调的感知,去“聆听”这条庞大生产线的“脉搏”。
在他的感知中,整条生产线如同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原料是奔流的血液,能量是搏动的心脏,催化剂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加速化学反应的“酶”。他能模糊地“感觉”到能量在转换、传递过程中的些微损耗,能“捕捉”到物料在管道中流动时不够顺畅的节点,甚至能“察觉”到某个换热单元表面温度分布的细微不均。
这种感知,结合他脑海中对该工艺的深刻理解,形成了一种超越常规经验的直觉。
在一个看似运行平稳的精馏塔前,他停下脚步,仰头看着塔身上几个温度测点。
“王工,”他指向其中一个中部的测点,“这个位置的温度,实际运行值比设计值常年偏低大概三到五度,对吗?虽然仍在控制范围内,但会导致塔底重组分中,有效成分的残留率增加约百分之零点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