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10章 因果昭彰,佳话流芳(全文完)

第10章 因果昭彰,佳话流芳(全文完)(1/2)

目录

岁月如梭,光阴似水,自“鸳鸯冢”合葬之事落定,转眼又是二十余年过去。

钱塘县吴家,早已不再是那个仅仅依靠茶叶丝绸贸易的新兴富户。凭借着当年那笔意外之财打下的坚实基础,以及吴承业愈发精明的头脑和始终恪守的诚信,吴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商路拓展至大江南北,甚至通过海船,与海外番邦也有了贸易往来,家资之巨,堪称钱塘首屈一指的豪商。而由他创办的“承业义学”,二十年间不知培养出了多少寒门才俊,有的中了秀才举人,有的成了出色的账房、匠人,吴家的善名,随着这些学子的脚步,传遍了浙东乃至更远的地方。

吴承业本人,也已年近古稀。他鬓发皆白,面容慈祥,身材虽依旧富态,却无半分骄奢之气。经历了早年购宅那场惊天波折,以及后续协助苏婉清沉冤得雪、成全鸳鸯冢等一系列事件,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不再像年轻时那般,只信金银运气,固执己见,而是深刻体会到了“举头三尺有神明”与“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真实不虚。他深知,吴家能有今日之兴旺,绝非仅仅依靠他的精明与努力,更是源于他当年那份未曾泯灭的良知与后来坚持不懈的善行所积累的福报。

他将“心存善念,莫贪非分之物;诚信经营,常怀敬畏之心”这二十个字,作为家训,郑重地刻在祠堂的墙壁上,时时告诫儿孙。他常常对围绕在身边的子侄后辈们,讲述那段关于苏婉清与沈文轩的往事,从最初的贪便宜、闻鬼泣、掘地见棺,到后来的迁葬超度、千里寻人、鸳鸯合冢,以及最终善有善报的结局。

“孩子们,”他坐在庭院那株愈发苍劲的桂花树下,声音缓慢而沉稳,秋日的阳光透过枝叶,在他身上洒下斑驳的光点,“世间万物,皆有因果。我当年若执迷不悟,不听周福劝谏,不信高僧指点,甚至贪图苏小姐所赠银两,昧下那坛金子,恐怕早已家破人亡,焉有今日之福?可见,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该得的,一分莫取;该行的善,万金不惜。对未知之事,当怀敬畏,而非一味斥为虚妄。对已故之人,当存尊重,方能心安理得,家宅安宁。”

他的儿孙们在他的教诲下,也都成长为仁厚诚信、乐善好施之人,将吴家的生意与善举一并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吴承业一直活到七十八岁,在这个时代,已算是难得的高寿。临终之时,他头脑清晰,将儿孙唤至床前,并无太多关于财产分割的嘱咐,最后留下的遗言,依旧是那段他反复强调的道理:“记住……我吴家基业,始于茶叶丝绸,兴于善心功德……购宅置业,务必查明根底,尊重往昔……待人接物,仁厚为本……切记……切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