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钢铁雄心:自公社而起 > 金陵的故事:年与往事

金陵的故事:年与往事(1/2)

目录

腊月二十四的薄雾还未散尽,唐家后厨的八仙桌上已堆起雪浪似的面团。唐茗将真丝袖套挽至肘弯,象牙色高领旗袍外罩着苏州织造局的靛青围裙,十指翻飞间,案板上的面团竟似有了灵性。三姨娘倚着红木屏风嗑瓜子:到底是留过洋的,揉个面都像在巴黎歌剧院弹钢琴。

铜炉上煨着的蟹油咕嘟作响,唐茗用银匙挑起蟹黄时,忽然想起前日父亲在书房待客时的闲谈:公社主席说巴黎现在流行中国饺子。她抿嘴一笑,将翡翠镯子褪下来搁在青花瓷碟上,指尖捻着擀面杖将面皮旋成满月。二十四个褶子整整齐齐,恰似父亲书房里那套二十四史线装书。

大小姐,前院催着要送灶王爷了!厨娘捧着朱漆食盒进来时,正撞见唐茗往饺子里塞金丝蜜枣——这是她跟金陵饭店主厨偷学的西洋做法。檐角的自鸣钟突然敲响九下,惊得炭盆里蹦出几点火星,在青砖地上烫出焦糖似的斑痕。

当描金食盒掀开的刹那,金陵学院门廊下的寒梅都黯然失色。穿阴丹士林布袄的流亡生捧着热腾腾的饺子,忽然想起松花江畔母亲往酸菜馅里掺苞米面的旧事;梳爱司髻的女教员咬破薄如蝉翼的饺皮,蟹黄的鲜香混着朱砂墨的味道——她方才还在抄写春联上的山河光复。

不过是些粗粝吃食。唐茗用绢帕轻拭唇角,深蓝眼眸却映着食盒里将尽的饺子。她故意漏说了昨夜特意央求家人偷渡进厨房,用天平称量馅料配比的秘密。廊柱上贴着的《中央日报》被寒风吹得哗啦响,头条新生活运动初见成效的字样,正巧盖住了她旗袍下摆沾着的面粉。

教务处的雕花木门虚掩着,林尚舟伏案的剪影投在糊满旧报纸的墙上。褪色的藏青长衫袖口洇着朱砂,案头线装教案本里夹着张泛黄的《初级国文课程标准》,钢笔尖正在批判继承传统蒙学几个铅字旁游走。他握笔的姿势让人想起夫子庙拓碑的老匠人,只是笔锋里藏着拆解四书章句的利刃。

唐茗的绣鞋踏着吱呀作响的地板,青瓷碗磕在砚台边的声响,惊得镇纸下的《孝经批注》簌簌发抖。林尚舟起身时带翻了红木笔架,戒尺压住滚动的狼毫时,窗缝钻进的冷风掀起他磨白的衣领——那德文标识。

林先生尝尝这蟹黄饺?唐茗故意用银勺搅动汤汁,看着蒸汽在对方圆框眼镜上凝成白雾。操场传来流亡生用口琴吹奏的《四季调》,某个变调的颤音让她想起玛格丽特寄来的《战斗仍将继续》唱片。林尚舟吞咽的速度比礼节性咀嚼快半拍,喉结滚动间,案头那半块印着中央大学食堂梅花戳的硬面饼越发显得冷硬。

您这件长衫...唐茗的狼毫笔尖扫过他肘部的补丁,笔杆上缠着的红丝线在斜阳下泛着血痕似的光。林尚舟推了推缠着胶布的眼镜,戒尺敲在《女儿经》的批注页:唐小姐可读过《梦粱录》?汴京儒生除夕犹在太学抄书。蘸满墨汁的钢笔尖在夫为妻纲四字上划了道裂帛般的斜线,墨点溅到德文版《教育心理学》的扉页——那是柏林某学会寄来的邀请函,还有一串中文小字,说着什么让林尚舟来德国,不要一直抱着排斥的态度之类的,字中语气像极了关心孩子的大家长,但火漆印早蒙了层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