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峰会上的新旧理念战(2/2)
陈启棠没反驳,只是轻轻笑了笑。他把字条叠好,仔细塞回牛皮纸信封,再放进公文包,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一件易碎的珍宝。“我不是要挡大家的财路,”他最后看了林晟一眼,“只是想提醒各位,潮水涨得快,退得也快,到时候没穿裤子的人,想躲都躲不掉。”
说完,他没再停留,转身向会场出口走去。中山装的衣角在人群中轻轻扫过,留下一阵淡淡的檀香——那是他常年用的香薰味道,与会场里的雪茄味、香水味格格不入。他的背影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门口,都没人再上前拦他,只有少数几个冷静的人,看着他的背影,若有所思地皱起了眉头。
林晟看着陈启棠离开的方向,啐了一口,重新举起话筒:“各位别在意,港资就是胆子小!咱们继续说高杠杆的玩法,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怎么找信托公司谈‘明股实债’,利率能压到10%以下……”
台下的注意力很快又被拉了回来,掌声和提问声再次响起。有人举着手机录像,有人拿出笔记本飞快地记着,还有几个开发商凑在一起,小声讨论着“下一个地王该拿哪里”。舞台背景板上的“增长新程”四个字,在灯光下显得越发刺眼,仿佛完全没听见陈启棠刚才那句“潮水退尽无完卵”的提醒。
林晟讲完下台时,被一群开发商围了个水泄不通。“林总,您跟哪家信托合作的?能不能介绍一下?”“滨江项目还缺合作伙伴吗?我投2000万,要5%的股份行不行?”林晟被簇拥着,脸上笑开了花,一边递名片一边说:“没问题,咱们晚上一起吃饭,详细聊!”
他没注意到,会场角落里,一个穿灰色西装的年轻人正对着电脑记录——那是《地产周刊》的记者,他在笔记本上写下:“峰会现场,高杠杆论调占绝对主流,港资代表陈启棠以1997年字条警示风险,应者寥寥。行业狂欢之下,风险预警被抛诸脑后。”
记者写完,抬头看向舞台,投影屏上正播放着“2013年1-3月全国房企拿地金额同比增长60%”的数据,红色的增长曲线像一条陡峭的山坡,看不到尽头。他轻轻叹了口气,把笔记本合上——他知道,这条曲线越陡,将来摔下来的人,可能就越惨。
而此时的陈启棠,已经坐进了前往机场的车里。他从公文包里拿出那个牛皮纸信封,再次抽出字条,指尖轻轻拂过上面的字迹。司机问他:“陈总,真不再看看内地的项目了?好多同行都说今年能赚大钱。”
陈启棠把字条放回信封,摇了摇头:“1997年的时候,也没人相信会跌。”他看向窗外,地级市的高楼越来越远,“稳一点,总比摔得粉身碎骨好。”车窗外的阳光正好,却照不进他眼底那层淡淡的忧虑——他知道,这场行业的狂欢,迟早会有落幕的一天,只是不知道,到时候会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提前躲进安全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