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苏媚的传承(2/2)
办公桌上放着一份资助名单,苏媚拿起笔,在“王乐乐”的名字后面打了个勾——这个12岁的女孩来自河北农村,有天生的舞蹈节奏感,却因为家里穷,连一双专业的舞鞋都买不起。基金成立后,苏媚亲自去了她家,看到女孩把塑料瓶剪成舞鞋的样子,心里酸得发紧,当场就决定资助她来北京学舞蹈。
“苏老师,这是王乐乐的最新练功视频,您看看。”志愿者小张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平板电脑,视频里的王乐乐正在练基本功,压腿时的表情有些疼,却没皱一下眉,动作标准得像个小大人。苏媚看着视频,眼里泛起笑意,想起自己第一次压腿时,疼得眼泪都掉下来了,老师却跟她说“舞者的腿是练出来的,不是哭出来的”。
“很好,让她下周来团里,我带她练新动作,”苏媚把平板还给小张,指着桌上的基金章程,“对了,下次资助评审的时候,记得多关注那些家里条件不好,但特别能吃苦的孩子,别只看天赋,态度更重要。”小张点点头:“您放心,我们都记着呢,就像您说的,每个喜欢舞蹈的孩子,都该有机会站在舞台上。”
傍晚的时候,苏媚接到母亲的电话,说家里的老房子要装修,让她有空回去看看。挂了电话,她看着办公室墙上的中央歌舞团录取通知书,突然想起当年母亲第一次来看她演出时的样子——演出结束后,母亲在后台抱着她,哭着说“以前是妈不懂,没想到你真的能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那时候她就想,以后一定要帮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孩子,让她们不用再因为家人的不理解、经济的压力,放弃自己的舞蹈梦。
离开办公室前,苏媚把国际金奖的奖牌和中央歌舞团的录取通知,一起放进了基金办公室的玻璃柜里——玻璃柜的第一层,还放着林晓、王乐乐他们的练功照片。她想,等这些孩子以后有了自己的舞台,她就把这个玻璃柜装满,让每个来这里的孩子都能看到,只要坚持,梦想真的会发光。
走出歌舞团大门时,夜色已经漫了上来,街灯一盏盏亮起,像舞台上的追光灯。苏媚抬头看着中央歌舞团的招牌,想起第一次来这里面试时的场景——那时候她站在门口,手里攥着舞蹈服,心里默念“一定要留下来”。现在,她不仅留下来了,还成了别人的老师,成了帮助别人追梦的人。
手机响了,是林晓发来的短信:“苏老师,我今天回家练了您教我的动作,我妈妈说我跳得比以前好看多了,她不反对我学舞蹈了!谢谢您!”苏媚笑着回复:“加油,明天排练我等着看你的进步。”收起手机,她加快了脚步,心里想着明天要给孩子们带些新的练功袜——就像当年,市歌舞团的老师悄悄给她塞新舞鞋那样,把这份温暖,一点点传下去。
她知道,自己的舞台不只是国际比赛的领奖台,更是这些孩子的排练厅;她的传承也不只是舞蹈动作的技巧,是那份“不放弃梦想”的坚持。就像她当年从旧舞蹈服里摸到面试通知时的决心,现在,她要让更多孩子,在追逐舞蹈梦的路上,能摸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温暖”,能一直跳下去,跳到属于她们的大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