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公文包里的盈利(2/2)
陈文博伸手接过这三样东西,指尖碰到字条时,能感觉到纸张的薄脆,像一片易碎的记忆。他想起去年父亲让他抛售深圳长租房两个楼层时,他还不太理解,觉得“入住率高,租金还能涨”,结果卖出后没多久,深圳长租公寓价格就跌了12%,那时他才真正明白,父亲手里的字条不是一张普通的纸,是用真金白银换来的经验。
“我已经让团队把‘字条原则’写进了内地业务的绩效考核里,只要项目负债率超30%,团队奖金就减半,超50%直接停项目。”陈文博把报表、规划图和字条一起放进自己的公文包,拉上拉链时,能听到金属扣碰撞的轻响,“下个月我去上海考察地块,会带着这张字条,随时提醒自己。”
陈启棠看着儿子把东西收好,终于点燃了手里的雪茄。烟雾慢慢散开,带着淡淡的木质香气,萦绕在办公室里。“内地楼市就像这维多利亚港的浪,有时涨得高,有时落得低,但真正能活下去的,不是那些追着浪跑的人,是知道什么时候该靠岸的人。”他看向窗外,暮色已经变深,港口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像撒在海面的星星,“你不用跟别人比谁赚得多,只要能每年稳定盈利,负债率控制在安全线内,就是赢了。”
陈文博点点头,走到窗边,和父亲一起看着窗外的夜景。远处的摩天轮缓缓转动,把光影投在海面上,形成一道道流动的光带。他想起第一次跟着父亲来内地考察时,父亲就把字条交给过他,让他“每天读一遍”,那时他还觉得父亲太保守,现在才明白,这份“保守”不是胆小,是经历过风浪后的清醒。
离开办公室时,陈文博特意摸了摸公文包内侧的口袋——那里缝了个小夹层,专门用来放那张字条。他走到电梯口,碰到公司的老助理,对方笑着说“陈先生,您现在越来越像陈董了”,他愣了一下,然后笑了:“能像我爸那样,就够了。”
电梯下行时,陈文博拿出手机,给上海团队发了条短信:“虹桥项目先做资金测算,重点算自有资金比例和负债率,明天早上给我报告。”发送成功后,他又摸了摸公文包里的字条,心里突然觉得很踏实——就像船有了锚,不管外面的浪多大,都能稳稳地停在海里。
回到家,陈文博把盈利报表、规划图和字条放在书房的抽屉里,抽屉里还放着一本笔记本,上面记录着这些年他做过的所有项目,每个项目后面都跟着“负债率”“年化收益”“风险评估”,最后一页写着父亲的话:“不贪,不赌,不慌,就是做企业的最大底气。”他关上抽屉,看着窗外的夜色,知道明年的上海项目,一定会按照父亲的规矩,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做下去——因为他明白,真正的盈利,不是赚多少钱,而是守住底线,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