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公文包里的盈利(1/2)
香港中环的恒基中心顶楼办公室,落地窗外的维多利亚港正被暮色染成金红色,邮轮拖着长长的白浪,慢慢滑过海面。陈启棠坐在红木办公桌后,指尖夹着支未点燃的雪茄,目光落在面前的一份报表上——“恒基内地业务2011年度经营总结”,右上角用回形针别着张泛黄的字条,正是1997年他那位破产朋友留下的,纸边已经卷得有些毛躁,却被保存得干干净净。
“爸,这是内地业务的详细报表,您再看看。”陈文博站在桌前,手里捧着个黑色皮质文件夹,里面是打印好的财务明细,“全年盈利1000万港币,主要来自上海恒基中心的租金和深圳长租房的收益,负债率控制在30%,没超我们定的红线。”
陈启棠抬起头,接过文件夹,手指划过封面的“恒基集团”烫金logo,动作缓慢却带着股沉淀多年的审慎。他翻到“资产负债表”那一页,目光在“负债率30%”的数字上停了片刻,又对比了旁边标注的“行业平均负债率65%”,嘴角微微动了动,却没立刻说话,而是从抽屉里拿出个放大镜,仔细看了看报表右下角的审计签字——那是他指定的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多年来从未出过错。
“上海恒基中心的入住率怎么样?”陈启棠放下放大镜,声音比窗外的海风更沉稳,“上次你说有两层写字楼在谈租约,定下来了吗?”
“已经定了,是家外资律所,租期三年,租金比周边低1%,但他们承诺一次性付半年租金。”陈文博走到窗边,指着远处的汇丰银行大厦,“我跟团队说,宁愿少赚点,也要找租期稳、信誉好的租户,就像您以前教我的,‘运营类资产要的是细水长流,不是一锤子买卖’。”
陈启棠听到这话,终于拿起桌上的字条,指尖在“赌输了,房子没了,家也没了”那行字上轻轻摩挲。阳光从百叶窗缝里钻进来,照在字条上,让那些褪色的字迹显得格外清晰。“1997年的时候,我那位朋友也跟我说‘楼市会一直涨’,结果呢?他把所有钱都投进商铺,还借了高利贷,最后连房子都抵押了。”他抬头看向陈文博,眼神里带着些复杂的情绪,有警示,也有欣慰,“你现在能明白‘稳’比‘赚’重要,比什么都强。”
陈文博走到桌前,从自己的公文包里拿出一张项目规划图——“上海虹桥高端长租房项目初步规划”,上面用荧光笔标着“自有资金占比60%”“目标负债率≤25%”“预计年化收益4.5%”。“爸,我计划明年在上海虹桥拿块地,做高端长租房,不搞商品房开发,风险太高。”他指着规划图上的“租户定位”,“主要面向外资企业高管和高端人才,租金定价参考周边市场,保证入住率在85%以上。”
陈启棠接过规划图,没看那些花哨的效果图,只盯着“资金来源”那一页。当看到“自有资金1.2亿,银行贷款0.8亿”时,他点了点头:“贷款比例控制得不错,别像内地有些房企,把杠杆拉到80%以上,跟走钢丝似的。”他把规划图和之前的盈利报表叠在一起,再把字条放在最上面,“这三样东西你收好,报表是现在的成果,规划图是未来的方向,字条是底线——不管做什么项目,都要看看这张纸,别忘了教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