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天地翻覆 > 第16章 字条的提醒

第16章 字条的提醒(1/2)

目录

2009年12月的上海,冷雨把静安寺的鎏金屋顶洗得发亮,雨丝斜斜地扎在恒基中心的玻璃幕墙上,晕出一片模糊的银雾。陈文博抱着报表穿过大堂时,听见前台小姑娘在聊“城西地块拍疯了,溢价率超50%”,他脚步没停,皮鞋踩过积水的地砖,溅起的水珠沾在裤脚——报表最上面那张,“恒基中心月租金环比涨8%”的红圈像团小火苗,烧得他心里发急。

办公室的门没关严,陈启棠正对着窗外的雨景发呆,指尖夹着支没点燃的雪茄,烟身被捏得有点变形。红木办公桌上摊着张香港旧报纸,1997年的,头版“楼市崩盘”的标题已经泛黄,旁边压着个深棕色皮夹——皮夹边缘磨出了浅白的毛边,是李伯伯当年送他的,现在里面只装着那张字条。

“爸,您看这个!”陈文博把报表拍在报纸旁边,红圈正好对着陈启棠的视线,“周边写字楼都涨到10块一平了,我们空置的15-18层要是转租,年化收益能冲5%。还有松江那个写字楼,业主急用钱,价格比市价低15%,这时候抄底,明年肯定涨!”

陈启棠没看报表,手指慢慢摩挲着皮夹的搭扣,金属扣上的划痕是1998年他在香港找李伯伯时,皮夹掉在地上磕的。“你还记得李伯伯家的阳台吗?”他突然开口,声音比窗外的雨还凉,“1997年我去香港,他站在阳台上,指着对面的写字楼说‘启棠,这楼我拿了两层,半年就能翻倍’,当时他眼里的光,跟你现在一模一样。”

陈文博的手顿在报表上,指尖的温度突然退了。他当然记得——那年他才18岁,跟着父亲去李伯伯家,客厅里堆着没拆的搬家纸箱,李伯母红着眼眶收拾衣服,说“银行要收楼了,只能搬去租屋”。可这些年他总刻意忘了,只记得父亲后来常说“李伯伯太贪”。

“爸,现在是内地,不是香港……”他想辩解,却看见陈启棠从皮夹里抽出字条——纸页比去年更脆了,边缘有几处细小的裂痕,是父亲这些年反复翻看磨的,“赌输了,房子没了,家也没了”的字迹上,还留着李伯伯当年的茶渍,浅褐色的印子像块疤。

“哪里的市场都一样,只要有‘贪’字,就有坑。”陈启棠把字条放在报表上,正好盖住“松江项目”那栏,纸页轻轻颤了颤,“你看这份数据,”他翻到报表最后一页,指着“松江商铺价格月跌5%”的小字,“上个月还说要涨,这个月就跌了。内地现在多少房企负债率超70%?他们拿地时举牌的疯狂,跟李伯伯当年有区别吗?”

办公室里静下来,只有雨点击打玻璃的声音,偶尔混着楼下街道的汽车鸣笛。陈文博看着报表上的小字,突然想起上个月去广州考察,有个开发商拍地时举牌到面红耳赤,最后以溢价80%拿下,当时他觉得“有魄力”,现在再想,那魄力里藏着的疯狂,跟李伯伯当年没两样。

“那……空置楼层怎么办?”他的声音软下来,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画圈,却没敢写下“松江”两个字。

“租出去,按现在的租金,不涨价。”陈启棠把字条叠成方块,边角对齐皮夹的缝线,动作慢得像在完成一场仪式,“我们做运营,不是做投机。8块5一平,比周边低5毛,能吸引律所、咨询公司——这些企业租期长,不会像散户那样说退就退。”他抬头看墙上的恒基中心平面图,红色标记的空置楼层在灯光下很显眼,“让运营部下周出方案,入住率必须稳住90%,低于这个数,立刻开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