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东北往事:江湖人生 > 第341章 图书馆

第341章 图书馆(1/2)

目录

监狱图书馆的窗户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将本就稀薄的冬日阳光过滤得更加黯淡。陈山河坐在老位置上,面前摊开的却不是那些艰深的经济学或法学着作,而是一本《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书是赵红梅上次探视时带来的,封皮已经磨损,显然被不少人翻阅过。

起初,他对这本书并不抱太大期望。城市规划?这与他隔着两个世界。但翻开书页不久,他就被那些关于街道活力、社区生态的论述吸引住了。

书中描绘的那种充满烟火气的理想街区,让他想起了最早的厂区夜市——在刀疤刘收取保护费之前,那里虽然混乱,却自有其生命力。摊贩们的吆喝声,孩子们追逐打闹,老人们在路灯下下棋......那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后来被他用暴力建立的彻底摧毁了。

人行道上的眼睛这个概念尤其让他震动。书中说,一条安全的街道需要持续有人活动,需要邻里之间的相互关注。这让他想起当年接管夜市后,耿大壮往那儿一坐,摊贩们连大声说话都不敢的场景。他以为那是,现在才明白那是一种窒息。

他开始在笔记本上记录这些触动。不是简单的摘抄,而是尝试着将自己的过往代入:

王朝歌舞厅所在的街区,晚上十点后除了娱乐场所的霓虹灯,街道空无一人。这与书中提到的24小时街区活力相去甚远......

强行清退小商贩建立的街道,是否反而破坏了社区自我调节的能力?

这些思考让他对有了全新的理解。他曾经追求的,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的控制;而这本书告诉他,真正健康的秩序应该从社区内部自然生长。

有一天,他读到关于小而灵活的适应性的章节时,突然想起了赵红梅的小店。在整条街都在拆迁的背景下,她那间不起眼的小饭馆依然顽强地生存着,靠的不是规模,而是与街坊邻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正是书中说的社区韧性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