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苏丽的新课题(2/2)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丽背着相机和录音笔,重新走进了那些熟悉的厂区。曾经机器轰鸣的车间如今鸦雀无声,锈迹斑斑的设备上落满灰尘。她在下岗工人再就业服务中心外,听着一个个焦虑的声音诉说生活的艰难;在破旧的职工宿舍里,记录着一个个家庭在时代变革中的挣扎。
她采访了一个叫老杨的钳工,五十多岁的汉子,在机械厂干了一辈子。咱也不懂什么市场经济,老杨苦笑着,就知道以前虽然穷,但每个月十五号准能拿到工资。现在......他摇摇头,没再说下去。
在另一个家庭,她见到了一对双双下岗的夫妻。丈夫每天骑着破自行车满城找零工,妻子在菜市场角落摆了个小摊卖咸菜。最难的是孩子开学交学费的时候,妻子撩起围裙擦擦手,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这些鲜活的故事,这些真实的挣扎,让苏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与追踪黑社会时那种剑拔弩张的紧张不同,这次她面对的是无声的苦难,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坚韧。
她开始理解,为什么陈山河那样的人会在那个年代崛起——当正规渠道无法满足生存需求时,地下秩序就会自然滋生。而现在,当旧的保障体系瓦解,新的秩序尚未完善时,这些下岗工人的处境,某种程度上正是当年陈山河们产生的土壤。
深夜的编辑部里,苏丽对着整理好的采访素材陷入沉思。电脑屏幕上,是她刚刚写完的一段话:
在这个剧烈转型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打击违法犯罪,更需要关注那些被时代列车甩下的人。他们的命运,同样是这个时代的注脚。
她保存文档,关掉电脑。窗外,北林市的夜景依旧璀璨,但她知道,在这片璀璨之下,正有无数普通人的生活轨迹被强行改变。她的笔,将再次出发,这一次,不是为了追踪一个枭雄的末路,而是为了书写一代人在时代转折点上的共同记忆。
这注定又是一条艰难的路,但她义无反顾。因为记者不仅要记录光鲜,更要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