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东北往事:江湖人生 > 第196章 苏丽的报道

第196章 苏丽的报道(1/2)

目录

市公安局审讯室里的交锋,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并未止步于那道厚重的门。几天后,《北林晚报》在并不算特别显眼,却足以引起有心人注意的二版位置,刊登了苏丽的一篇署名报道,标题是——《北林商业新生态:秩序重构下的机遇与挑战》。

这篇报道的笔触,与她之前揭露百乐门黑幕时的犀利尖锐截然不同,显得客观、冷静,甚至带着几分经济学分析的意味。文章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人名或案件,而是从宏观角度,探讨了在北林市近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的背景下,部分传统灰色地带受到挤压,商业环境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

她写道:“……旧的、依靠垄断和暴力手段维持的商业模式正在瓦解,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为一批具备合法资质、遵循市场规则的新兴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这些企业更注重品牌形象、合规经营和长期效益,它们的崛起,或许预示着北林商业格局正在走向一个更加规范、更具活力的新阶段……”

文章特别提到了“某些原本扎根于传统服务业的企业,开始尝试向更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拓展,如近期城东某地块的开发项目,其运作模式显示出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思路……”虽然依旧没有点名,但“城东地块”、“开发项目”这些关键词,如同黑夜中的萤火虫,清晰地指向了刚刚成立并启动第一个项目的“山河地产”。

报道的最后,苏丽笔锋含蓄地提出了思考:“……新秩序的建立,必然伴随着阵痛与磨合。如何在发展中坚守法律底线,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是摆在所有市场参与者,尤其是新兴力量面前的共同课题。北林商业的未来,值得期待,也更需审慎观察。”

这篇报道,如同一杯温度适中的水,看似不偏不倚,实则蕴含深意。它既没有为陈山河歌功颂德,也没有进行任何直接的批判,但却巧妙地将“山河地产”及其背后的陈山河集团,置于了“新兴力量”、“商业模式转型”的聚光灯下。这无疑是在王建军那无声的凝视之外,从舆论层面,又加上了一重若有若无的关注。

---

报道见报的当天下午,一份还带着油墨香的《北林晚报》就被放在了陈山河的办公桌上。

刘卫东指着那篇文章,眉头微蹙:“山河,你看。苏丽这篇报道……味道有点怪。”

陈山河拿起报纸,快速浏览了一遍,眼神深邃。他放下报纸,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

“她这是在给我们画像。”陈山河缓缓开口,语气听不出喜怒,“画了一幅看起来挺光鲜,却也被放在放大镜

耿大壮凑过来,粗声粗气地说:“这娘们什么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是‘好商人’了?还是憋着坏水想给我们下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