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宇宙秘籍之七碎片 > 第3章 多方印证明契合

第3章 多方印证明契合(2/2)

目录

“邵缉当年在鄂州军营,最佩服岳将军的奏议,”李知言端起茶杯,水汽模糊了他的眉眼,“他说将军每次写札子,都要先焚香沐浴,提笔时必默念‘还我河山’,写废的纸能堆成小山。”他突然起身,从书架最高层取下个紫檀木匣,打开时里面飘出淡淡的樟木香气。

木匣里铺着宝蓝色的锦缎,上面平放着几页泛黄的麻纸,边角处已微微发脆。“这是将军亲笔写的《五岳祠盟记》残页,”李知言的声音带着敬畏,“去年从临安府学的灰烬里抢救出来的,你看这‘誓将直节报君仇’七个字,笔锋如枪,带着杀气呢。”

我凑近细看,麻纸上的墨痕已有些褪色,但每一笔都像出鞘的利剑,撇捺间带着千钧之力。“誓”字的最后一钩陡然上扬,像是挑向敌阵的长枪;“仇”字的右点浓重如血,仿佛凝聚着无尽的悲愤。时枢在腕间微微发烫,与纸上的字迹产生共鸣,残页边缘竟泛起淡淡的金光。

“你看这里,”李知言指着《岳武穆事略》中收录的《满江红》,“邵缉抄录时漏了‘靖康耻,犹未雪’这句,想来是当时战局吃紧,记忆有误。”他从案头取过另一本《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翻到某一页递给我,“这是刻本收录的全词,后面还有注:‘此词作于北伐途中,将军登高望故都,击节而歌,三军皆泣。’”

我将两本典籍对照着看,心中愈发清晰。《岳武穆事略》虽偶有疏漏,却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还原了岳飞的生平,从少年立志到沙场征战,从朝堂抗辩到狱中坚贞,字里行间都是不屈的灵魂。而李员外收藏的奏疏、手札与词选,则从不同侧面印证了这种精神——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忠勇,是融入血脉的家国。

“岳将军不仅善战,更重文教,”李知言又取出一本《翠微先生北征录》,“他在军营里设了‘讲武堂’,让士兵们识字学兵法,还请了先生教流民子弟读书。有次打了胜仗,他把赏银全拿去刻印《孙子兵法》,说‘兵者,不仅要勇,更要知义’。”

说话间,窗外传来孩童的读书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朗朗声浪穿过云层,与典籍中的文字交相辉映。时枢的光芒越来越盛,笼罩着桌上的书卷,《岳武穆事略》的字迹在光芒中渐渐浮起,与奏疏、手札上的文字相互缠绕,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网中跃动着顽强的生命之光。

“没错了,”李知言看着光芒中的典籍,眼中泛起泪光,“这便是能呼应‘烬余’碎片的精神内核。将军虽逝,精神不灭,就像这典籍,烧不尽,毁不绝,总能在灰烬里抽出新芽。”他突然转身,从墙角的竹筐里取出些油纸,“我把这些佐证的资料都给你包好,战场上或许用得上。”

夕阳西下时,我辞别李员外。仆役送我出门,手里提着用油纸包好的典籍,沉甸甸的像是装满了星辰。巷口的老槐树下,几个学童正围着位老先生背诵《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童声清脆如铃,惊起了树上栖息的白鹭,翅尖划过晚霞,留下淡淡的剪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