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细品新语悟正道(2/2)
这些名士身处的时代,恰是王朝更迭的乱世。建安年间的“白骨露于野”尚未远去,永嘉之乱的烽火已在酝酿。可他们或在朝堂上力挽狂澜,或在山林间着书立说,或在刑场上以身殉道,始终守着心中的“道”。这“道”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在繁华时不迷醉、在衰败时不沉沦的精神底气——正如琉璃虽易碎,却始终保持剔透本质。
晨光熹微时,我读到“政事”篇的王导。永嘉南渡后,群臣宴会上,周顗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皆落泪,唯有王导厉色道“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寥寥数语,却有千钧之力。在仓皇南渡的颓唐中,这份“克复神州”的信念,恰是支撑晋室延续的精神脊梁。
时枢的光芒忽然变得炽烈,青芒如水流淌在竹简上,那些记载着坚守与风骨的文字,竟开始微微发亮。我清晰地感觉到,怀中的“琉璃碎”碎片——那枚一直被我贴身存放的、带着些许灰翳的晶石,正与书中文字产生共鸣,碎片表面的杂质,竟在青光中缓缓剥落,像冰雪遇暖阳般消融。
原来“琉璃碎”需要的,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这些在乱世中坚守本心的微光。管宁的淡泊、嵇康的刚烈、谢安的从容、谢道韫的坚韧、王导的担当……他们如星辰般散落在魏晋的夜空,虽不能照亮整个乱世,却以各自的坚守,让“正道”二字有了具体的模样。
我轻轻合上竹简,晨光透过槐树叶落在上面,蓝布包裹的书卷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时枢的光芒渐渐柔和,却比往日更加温润,像是吸收了书中的精神力量。碎片上的杂质已消散大半,露出底下剔透的光泽,与这魏晋的风骨相映成辉。
还有一日便可归还书卷,我却已明白,这部《世说新语》承载的,正是“琉璃碎”需要的灵魂。那些名士用生命书写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时代,成为宇宙文明中关于“坚守”的永恒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