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古物修复教学,培养助手(1/2)
糖心工作室的会议室里,暖黄色的吊灯将光线柔和地洒在四张拼成临时讲台的实木课桌上。桌面上整齐码放着教学道具:边缘带裂痕的清代青花瓷片装在透明防尘盒里,青铜锈样本被分成小份盛在白色瓷盘里,还有几卷用宣纸包裹的古画残片,连放大镜、软毛刷等辅助工具都按类别摆得一丝不苟。
妖妖穿着一身浅灰色素面工作服,袖口仔细地挽到小臂,露出纤细却稳定的手腕。她手里捏着那块清代青花瓷片,指尖轻轻摩挲着釉面,目光专注地扫过台下四位屏息倾听的助手,声音清晰而温和:“判断古瓷的隐藏裂痕,显微镜是重要工具,但不能完全依赖它。大家看这里——”她将瓷片缓缓转向窗外,让晨光恰好落在釉面上,一道原本几乎看不见的细微纹路瞬间显形,像极了冰面下的裂痕,“裂痕处的釉面光泽比周围暗0.3个色阶,这是因为裂痕破坏了釉层的均匀性,光线折射时会产生微小偏差。再试试用指腹轻划——”
她示意助手小李上前,小李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刚触碰到瓷片,就惊讶地抬头:“真的有感觉!像摸薄纸折过的痕迹,特别淡,但能清楚摸到。”
“这是长期氧化后,空气中的灰尘和水汽在裂痕处堆积形成的细微杂质层。”妖妖收回瓷片,继续讲解,“这些肉眼和手感能捕捉的细节,比仪器数据更直观,尤其在初步判断时,能帮我们快速避开修复雷区。”
自从工作室每月的修复委托从3件增至8件,妖妖便意识到“培养助手”的紧迫性。她特意将每周三、周五的下午各留出两小时,开设“古物修复基础课”,从最基础的“材质鉴别”讲起,到“病害分析”“工具使用规范”,再到“修复方案制定逻辑”,一步步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最关键的是,她要把灵气感应到的“古物内部状态”,转化为普通人能掌握的实用技巧——比如判断骨瓷裂痕深度时,她总结出“裂痕末端分叉多则浅,无分叉则可能深入瓷胎”;鉴别青铜锈蚀类型时,她教大家“敲击声沉闷是疏松有害锈,声音清脆是致密无害锈”,让抽象的“内部结构”变成可观察、可操作的判断标准。
“苏总监,上次修复汉代青铜鼎,您只用三分钟就确定有害锈厚度是2毫米,我用超声波检测反复测了五次才敢确认,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没说的技巧呀?”22岁的助手小李举着笔记本追问,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连妖妖之前随口提的“釉面光泽差异”都画了对比示意图,旁边还标注着“不同光照下的观察效果”。
妖妖弯腰从讲台下拿出两个贴了标签的密封盒,分别递给小李:“打开看看,先摸,再闻,对比一下。”小李依言打开盒子,指尖刚碰到“有害锈”样本,就感觉粉末簌簌往下掉,凑近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土腥味;而“无害锈”样本则坚硬结块,用手指轻轻摩擦,只会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没有粉末脱落,也没有异味。
“这就是关键。”妖妖的声音带着笃定,“有害锈含水量高、结构松散,一捻就碎;无害锈经过长期稳定氧化,质地致密,和青铜本体结合得很紧密。再结合颜色——有害锈偏浅绿,像刚长出来的青苔;无害锈偏墨绿,甚至带点暗褐色,像老树皮的颜色。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多摸、多闻、多对比,慢慢就能练出‘直觉’,判断速度自然会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